政策缺位
今年我國家電業能在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下逆勢上揚,主要得益于家電下鄉、節能補貼和以舊換新等促內需政策。但是這樣的好景似乎讓品牌響、資本雄厚的大家電企業所盡享,而那些勇于技術創新、日子過得緊巴巴的中小家電企業似乎排擠在外。
開發新產品,對于大家電企業而言,似乎是“例行公事”,而對于中小企業卻是在“走鋼絲”,一不小心摔得粉身碎骨。何啟強說,創爾特開發低碳“噴火灶”新品投入了500多萬資金,歷經三年,如果新品在市場推廣失敗,那將是企業的災難。
記者發現,我國已經開始實施的“節能惠民工程”還沒有惠及到這種低碳節能灶;同時,與空調、冰箱等家電產品有能效等級標準相比,灶具行業似乎缺乏這樣的“尺度”,這也是灶具無緣“節能惠民工程”的重要原因。
楊敏告訴記者,灶具能效標準為何遲遲推動不了,主要涉及到了各大灶具企業的利益問題,標準如何劃定,各各企業有不同的看法,缺乏技術、低能效的企業認為標準應該偏低,以此保護自身不被洗牌;有技術、高能效的企業期望標準定高些,以此淘汰大批競爭對手。
如何避免積極研發低碳產品的中小家電企業不變成“先烈”,而鼓勵支持其成為行業“先驅”,這是我國家電企業在低碳經濟時代面臨的新課題。何啟強認為,這需要政府和行業給予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持。
記者從環境保護部環境認證中心了解到,我國將開展低碳產品認證,以產品為鏈條,吸引整個社會在生產和消費環節參與到應對氣候變化。通過向產品授予低碳標志,從而向社會推進一個以顧客為導向的低碳產品采購和消費模式。以公眾的消費選擇引導和鼓勵企業開發低碳產品技術,向低碳生產模式轉變,最終達到減少全球溫室氣體的效果。低碳節能產品,大勢所趨。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