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是躍向下一個發展階段的動力
新興產業處于產業生命周期的初期,本身就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一方面來自它自身還沒有形成穩定的盈利模式;另一方面,來自于多種技術的競爭和優選。因此,短期的“產能過剩”會促使企業進行差異化競爭,有利于形成主流技術以及技術標準,使技術選擇進一步向科技含量更高、效率更高、節能環保更優的技術和產品集聚。同時,競爭也將引起企業之間的并購,促使產業整合和提高集約度。
技術基礎和創新能力
我國風電產業經過多年的努力,在風電設備研制技術方面已經取得了 長 足 進 步 。 科 技 部 “ 十 五”、“十一五”期間對直驅永磁風電機組、1 .5―3兆瓦大型風電機組產業 化 關 鍵 技 術 等 都 給與了重點支持,我國兆瓦級以下定槳距失速型風電機組的設計制造技術已經成熟,初步掌握了1―1.5兆瓦風電機組和制造技術,如金風公司成功研制了具有國內自主知識產權和共有國際市場知識產權的1.5兆瓦直驅型風電機組,國產化率超過90%。華銳公司在消化吸收引進技術的基礎上,開發了適合我國不同風區和不同溫度范圍的系列機型,已實現批量生產。
但是,除了幾個大的企業,最近兩年進入市場的風機整機企業,大部分是從國外引進1.5兆瓦雙饋型風機技術,其間曾出現過多家企業從同一家國外設計公司重復引進技術的情況。
由于我國對風電設備研制核心技術掌握程度較低,在主軸軸承、電控系統等技術方面與國外先進水平還有一定差距,使國產風電機組的質量還存在很多問題。粗略估算,國產機組可利用率比國際先進品牌的機組低7%左右。
把握機遇 順勢利導
1、明確戰略導向,加快風電等新能源產業發展
創新不僅僅是技術的問題,而是復雜的科學、工程、經濟要素和制度相互作用的過程。新興產業的興起往往也代表著新舊產業的更替,將會對包括傳統產業及其基礎設施、管制制度等一系列經濟要素和制度要素產生巨大沖擊。人類百年來對傳統化石能源的開發利用已經形成了巨大的沉沒成本,據國際能源署預測,從2007到2030年,全球單是維持目前的能源供應能力,就需要全球超過50%的能源 投 資 投 入 到 基 礎 設 施。到2030年,在新能源技術進步的推動下,全球石油、天然氣、煤炭和電力的基礎設施都將需要更換。當前,各國都在尋找可靠、安全、環保和可持續的能源供給途徑,新能源已成為全球競爭的戰略制高點。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新能源已迅速從過去的補充性能源上升為替代性能源,并將不可逆轉地向主流能源和主導性能源遞進。因此,針對風電等新能源產業體系建設滯后、瓶頸約束比較嚴重的現象,我們不能收回前進的步伐,而更應該加速配套產品、基礎設施、準入接入的制度和技術、管制制度等的完善與配套,防止過分注重創新本身而忽略了基礎設施、配套技術、標準等帶來的制約。特別要加快以智能電網、大型風電場儲能電池為代表和核心技術的研發和應用,盡快建立制造標準、檢測、認證、使用的科學體系,解決風力發電的間歇性對電網的沖擊問題。
2、以培育產業為主線,加快自主創新
我國作為發展中大國,有自己的現實國情和資源稟賦條件。發展新興產業,一是必須最大限度地利用好中國的市場優勢、資源優勢和現實條件;二是要符合經濟技術核算最經濟的原則;三是要在充分利用好國際科技資源的同時,大力提高我國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中國的風能分布多樣化,這為不同特色的創新提供了巨大機會。我們應該抓緊研發更加適合我國資源優勢的特色技術,如永磁直驅電機和抗風沙、抗臺風、防腐蝕的電機技術等。
3、努力開拓兩種資源、兩個市場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條件下,新興產業發展伊始就是全球化的產業。因此,發展我國風電產業,一是要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圍繞產業的競爭需要,采取有選擇的知識產權戰略,通過購買一些國外現成技術和非關鍵技術,在引進、吸收、消化再創新的基礎上形成主導性的技術體系;二是要努力開拓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發揮政府政策宏觀導向和市場競爭機制的作用,促進我國風電產業加快整合和合理布局,以市場促發展,以競爭促創新,著力打造國際一流的企業群體。
4、建立完整的產業政策體系
消除風電產業短期內出現的階段性和瓶頸性過剩,推動其健康發展,需要在正確把握風電產業成長規律的基礎上,制定完整和系統的產業政策。價格機制是保證新能源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我國目前還沒有嚴格執行具體的可再生能源技術的價格制度,更多的是一個一個項目的推進,使各地政策不一,隨機性較大。政策的執行還必須加大到位力度,如可再生能源專項資金支持包括風能在內的研發活動,需要盡快落實。應盡快推動全國統一的環境稅等稅制改革,并將這些稅收用于支持新能源的發展。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