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中國具備核電產業快速發展的基礎。
1、 中國具有自主設計建造核電站的能力。我國的秦山核電站就是自主研制、設計、建造的核電站。在建設30萬千瓦核電站的過程中,國內配套建設了585個工廠,重要設備都由國內制造。同時,在后來的秦山二期、三期的建設中,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外國技術,也推動了我國核電產業的升級和換代。
2、 建成了基本完整的核電產業鏈。經過11座核電站的建設,我國基本完備了從鈾礦地質到核電站建設、運行,以及乏燃料處理和核廢物處置的完整產業體系。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經驗的科技和管理人才隊伍。具備以我為主,適當引進技術,建設百萬千瓦核電站的能力。國內的現有技術基礎和設備制造能力,也可適應核電國產化和規模發展的需要。
3、 核電基地已初步形成規模,產業具備做大做強的條件。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建設浙江海鹽、廣東大亞灣核電基地至今已經擴大到江蘇田灣、廣東陽江、山東海陽、浙江三門、遼寧紅沿河、福建寧德等核電產業群,湖北、湖南、江西等內陸省區將啟動建設核電站。可以說,我國已經具備將核電產業做大做強的基礎條件。
四、 我國應成為核電出口強國。
我國最早向巴基斯坦成功地出口了30萬千瓦核電站,受到了巴方的好評。我國也從中積累了出口核電站的經驗,完成了從原型堆向商業堆轉化的全過程。在此過程中,實施了283項設計改造,開展了552項科技攻關,總體設計達到了當時的國際水平。同時,我們還借鑒了核電發達國家建設核電站的成果經驗,發揮了設計總包單位的牽頭作用,建立了質量保證、進度控制和投資控制三大體系,嚴格履行了國際合同,使之成為我國核電站出口的示范項目,為我國成為國際上核電出口強國打下了基礎。
五、改革核電管理體制,改變目前多頭管理狀態。
我國目前的核電管理處在多部門、多渠道狀態,出現政府部門多頭管理的狀況,從而制約了管理高效運行。現在,國家一級管理核電部門就有6個之多。這種多部門、多環節、分散式的管理體制是不能適應核電產業健康發展需要的。多頭管理的結果勢必是低效的,應該改革。
國家應設立核電局以統管核電工業的全部。應堅持把核電真正納入民用發電系統,與軍用脫鉤;核電產業發展政策、法規、管理體系都應該符合核電發展規律;核電局應該有規劃、組織、引導核電產業發展方向的權力和作用,并帶有行政管理權力和宏觀調控能力。
建立核電產業聯盟,將核電產業各環節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從而推進核電產業體系的建立、健全和升級,使中國核電產業進入國際化、專業化和市場化的軌道,使中國核電產業形成高效運行機制。
加快中國核電多方資源的整合,其中包括組建國家級核電研發和設計中心,為消化國外技術、自主創新提供組織保障。優化資源配置,實行群堆管理,建立統一的核電設備供應商體系,整合各方力量,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為核電國產化、降低成本提供條件。利用引進AP1000技術的有利時機,做好消化吸收第三代核電站全套技術的工作,以縮短實現國產化、批量化生產的周期。(作者系中國核工業經濟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能源研究會秘書長)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