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風電企業抓住形勢欲乘東風
市場人士都承認,風電設備行業的驚人增勢,無不與相關政策的扶持有關。《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專項財政資金、發電費用分攤制度、大型風場采購時要選擇“70%國產化率風電設備”等一系列鼓勵政策和措施的推波助瀾,使得中國風機制造的第一團隊——金風科技(23.21,-0.31,-1.32%)、華銳風電、東方電氣(47.30,-0.89,-1.85%)、湘電、浙江運達等中資公司攻占了全國70%以上的市場份額。并迅速擊退那些在全球風機領域耕耘了幾十年的外商企業。
與此同時,記者從吉林森林工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年度報告中了解到,該公司將要進行大功率風電機組控制系統及變流器項目的建設,該項目包括購置主控仿真系統、變流系統全功率實驗室設備、生產設備、應用軟件以及技術合作、生產辦公場地的擴建等。建成達產后可年產2.5MW及以上風電機組控制系統200套、1.5MW及以上變流器200套。
據該公司相關資料介紹,這項總投資為10,057萬元的大功率風電機組控制系統及變流器項目,建設期為2年,達產后正常年均可實現凈利潤約為2,982.0萬元,內部收益率(所得稅后)約為23.24%。
以此公司為例,風電企業的產業升級大多都是在現有風電控制系統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公司市場、技術、生產、人才等優勢,提升公司風電控制系統等產品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來適應國家風電產業發展需要的。項目的實施對于拓展公司自動化控制系統在新能源領域的應用,形成公司新的利潤增長點,創造更好的經濟效益都有積極意義。
值得深思的是,中國企業能夠在2005年到2009年期間發展如此之快,會不會因為風電整機的產能過剩而使得風電發展受限呢?
對于“過剩”問題,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卻是另一種看法:“到202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當中所占的比重提高到15%。這是一個很高的目標,要實現它,我們認為風電的裝機要達到1.2億到1.5億千瓦。如果到2020年達到1.2億千瓦,今后10年每年的新增裝機量至少要有1000萬千瓦。”可見,現在談“過剩”還為時過早,我國內的風電市場潛力還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