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提早幾年在新興戰略性產業方面的部署是江蘇的優勢所在,江蘇社科院研究員葉克林認為,江蘇省新興戰略產業早已經在產業化和市場化發展過程中有所突破,產業基礎比較好。
江蘇省發改委的人士向本報記者表示:“雖然我們的規劃還沒公開,但是早已經制訂好,有些部門已經開始落實。”
“江蘇省早年已經有產業基礎,與單純的規劃就不一樣;如果光有想法,但是原先產業基礎比較薄弱,就會有問題。”他說。
葉克林告訴記者,江蘇省的新興戰略產業抓得比較實在,每年的政策和財政支持力度都非常強。專為高新技術企業準備的“省長基金”,從2003年的3.5億元增加到現在的10多億,在全國都走得比較領先。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發展部主任程向前則認為,上海在核電設備、電動汽車等領域上具有發展先機,江浙目前還無法望其項背。
長三角應充當探路者角色
針對目前長三角地區都在高調推出傳統產業轉型、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國社科院區域經濟專家、研究員徐逢賢認為,在這一輪轉型中,長三角地區的傳統產業和新興戰略產業的協調發展很重要,長三角地區應根據國內外市場的需要,對傳統產業產能適當壓縮,但應當注意考慮均衡性。他估計,這一輪產業結構調整要8到10年,到2020年才能完成。
在這長達10年的轉型期中,程向前指出,僅僅依靠規劃的政策扶植,許多問題難以解決,如何激活企業的自主性,發揮市場力量是關鍵。
在這個層面上,不少專家認為,長三角地區要充分利用既有優勢,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投融資模式上率先破題。據清科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09年創投及私募股權投資機構在信息產業、新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醫藥/保健品、生物工程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投資金額18.8億美元。而從各季節的投資進度來看,創投及私募全投資機構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布局正在加速。
農工黨上海市委還認為,當下,戰略性新興產業還缺乏行業標準,如物聯網的發展就面臨行業標準問題。或者核心產品標準大多參照國外標準。如我國目前沿用的風電標準大部分根據國際電工委員會IEC標準轉化而來,并不完全適合我國的氣候特征和地理環境。
農工黨上海市委呼吁,要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標準建設。“誰掌握了標準的制定權、誰的技術成為主導標準,誰就占領了競爭和發展的制高點。”
農工黨上海市委表示,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建立國際標準、采用國際或國外先進標準,要在政策上給予適當扶持,增強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如太陽能、風電、民用航空、新能源汽車、新醫藥、低碳經濟等高新技術產業中涉及的關鍵技術、裝備和系統等重要領域標準化研制的資金支持力度。
不過,在戰略性新興產業聯合發展方面,長三角的一些動作也讓外界看到了希望。如去年年底,在科技部的主推下,江浙滬在全國成立首個科學儀器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聯盟致力于推進成熟技術集成和高端技術兩大類創新項目,重點設立和開發用于生物醫藥、生物能源、環境生物治理等過程的科學儀器與系統集成項目。并通過有效整合行業產、學、研各方資源,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共同研究,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業標準、專利技術和專有技術,加速推動相關技術的產業化運用,帶動區域產業技術升級。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