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能技術的突破效應
業內觀點認為,困擾能源業發展的核心問題——新能源并網問題,在近期解決無望。新能源、智能電網、電動汽車,這未來三大新興產業的發展瓶頸都指向了同一項技術——儲能技術。
牟峰介紹,儲能技術是將電力轉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并在需要的時候以電的形式釋放。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物理儲能,代表技術有抽水儲能、壓縮空氣儲能、蓄冰儲能等,該種儲能方式儲能媒介不發生化學變化,效率較低。
二是化學儲能,代表技術為鉛酸電池、鋰電池、釩電池、鈉硫電池等。此種方式的充放電過程伴隨儲能介質的化學反應或者變價,不足之處在于電池壽命相對有限。
三是其他儲能,包括超導儲能、飛輪儲能及超級電容等,這種方式電能以電磁能、動能等形式進行儲存,充放電速度快,效率可以非常高。在諸多的儲能類型中,燃料電池、液流電池和超導儲能等都處于發展中。
牟峰認為,儲能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將有助于打破風電、光伏發電等的接入和消納瓶頸問題,能夠降低配套輸電線路容量需求,緩解電網調峰壓力。同時還能夠消除風電、光伏發電的波動,改善電力質量,降低離網電力系統的運行成本和碳排放。“這也是未來智能電網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電工研究所所長來小康指出,儲能電池對國家電網具有重要意義,是實現電網互動化管理的有效手段。
儲能電池在電網中的應用主要分跟蹤負荷式和跟蹤電源式兩種,可以保障可再生能源功率的平滑輸出,降低功率預測偏差,也可以采用分布式儲能技術解決局部電壓控制問題,促進節能減排、設備應用充分高效、減少資源浪費、提高用電可靠性、改善電能質量。
對于發展儲能技術的重要意義,早在2009年5月26日在北京舉行的“首屆國際儲能技術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楊裕生就強調,發展規模儲能產業關系到國計民生,具有越來越重要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張永偉博士則指出,發展儲能產業不僅僅是技術手段,還應該上升到產業層面,甚至國家戰略層面;國家應該進一步明確發展儲能產業的戰略意義,推動節能環保、新能源、增強國家電網能力、提高國家競爭力。
“不能等肚子餓了才去種麥子”
國家“973”項目“大規模高效液流儲能電池技術的基礎研究”首席科學家、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所研究員張華民指出,可再生能源和智能電網的發展都已受到國家重視,但是儲能技術的發展遠遠跟不上新能源技術的發展需要。
隨著儲能技術地位和作用的凸顯,儲能技術的研究逐漸引起重視,標志之一便是中國儲能電池產學研技術創新聯盟于2009年11月在天津籌備成立。從世界范圍來看,由于新能源和智能電網的發展,儲能技術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歐盟、韓國、日本等也都設立專項經費支持儲能技術的研究與開發。
儲能是一個產業鏈很長的產業。儲能產業的發展,首先需要國家在關鍵材料,低成本、高性能的雙極板材料及離子交換膜材料工程化技術上,進行研究開發及儲能電池系統的應用示范。牟峰說,日本政府和美國政府對先進儲能技術的支持力度最大,也最持久。
2009年11月,美國能源部長朱棣文宣布投資6.2億美元資助先進智能電網技術示范項目和綜合系統,共資助32個示范項目,大規模的儲能技術被放到了首位。
1986年,日本就成立了超導儲能研究會,任務是實現超導儲能的實際應用,為日本超導儲能技術的獨立發展作出貢獻。目前,日本在鈉硫電池領域也處于較為領先的位置。
但在專家看來,目前的儲能技術在世界范圍內都還沒有勝出者。在儲能領域,各國都處于產業應用的初級階段,我國與國際先進水平差別不大,加大儲能技術的研發力度有助于我國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
“目前儲能技術的開發遠遠落后于風能和太陽能的發展,各國都急于發展儲能技術。”張華民說,技術成熟度低、示范應用經驗少是國內儲能技術普遍存在的問題。
牟峰介紹,我國在儲能技術的研究和應用上應該說總體上與國外有一定的差距,但在不同的細分技術方面,我國在極少數技術領域具有世界領先的技術,例如在釩電池技術方面,普能公司收購加拿大VRBPower公司以后,我們可以代表世界領先水平,但在更多的儲能技術上,我們和國際先進水平還存有相當的差距;從產業鏈上來看,我國的儲能技術和國際先進水平差距就更大。
“不能等肚子餓了才去種麥子”,楊裕生在提到儲能技術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時,作了一個形象的比喻。
他認為,規模儲能技術及其產業不是一個立即就能賺錢的行業,需要政府的優惠政策。政府應將規模儲能技術及其產業化應用,列為“十二五”規劃的重大專項,加強儲能技術基礎研究的投入,切實鼓勵創新,掌握自主知識產權。同時,從規模儲能技術發展起始就重視環境因素,防治環境污染;充分發揮儲能在節能減排方面的作用,把對新能源的鼓勵政策延伸到儲能環節。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