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樹點很難找到水源,當地團委就組織運水,志愿者們用大卡車到很遠的地方去拉。志愿者們站成一排,一桶一桶地傳遞,直到每棵樹苗吃飽喝足,最終順利地存活下來。
十幾年過去了,以前光禿禿的沙漠,而今變成一片綠茵茵的樹林。鳥兒回來了,沙漠化土質得到改善,周邊的農戶開始回遷,在樹林的保護下重新種上了牧草和糧食。
2006年7月來到達拉特旗的志愿者白永軍,形象地描述了沙漠中植樹的艱辛:每年春天植樹,與風暴共舞,沒有休息天,沒有節假日。春季過后,每個人都瘦了一大圈,脫掉一層皮,嘴唇裂開了血口子,到了冬季才能恢復。然而,春天植下去的樹苗,往往剛到夏天就被沙暴狂風吹得無影無蹤,于是第二年再去種。
15年來,全國青聯的洪桂梅見證了這片沙漠的蛻變。每年春天,她都與中日韓志愿者們一起植樹,大家稱她是“嫁給沙漠的女人”。她把15年前第一次到庫布其沙漠的照片給我看,照片上當年那個稚氣未脫的女孩,站在一片黃澄澄的沙漠中,看不見一絲綠色。如今,早已為人母的她,身后是一片茂密的樹林。
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夢想
在考察完中日合作項目后,日本駐中國大使館經濟公使片山和之感慨地說:“日本與中國相比,降水豐沛,中國沙漠造林地區自然環境如此惡劣,綠化工作依然得到切實開展,我為植物的勃勃生機和有關人士為綠化工作付出的辛勤努力而深受感動。”
“每當我在日本想起中國的內蒙古還有那么多的沙漠地區,老百姓在遭受著風沙肆無忌憚的侵襲,我的眼淚就忍不住撲簌簌地掉下來。”這是2002年,年逾花甲的日本志愿者星惠美子來到庫布其沙漠,在一張紀念卡片上留下的一段話。今天可以告慰這位日本老人,她當年見到的那片無邊的荒漠,已經一點一點地綠起來了。
片山和之認為:“中日兩國人民共同栽下的樹木,還需要漫長的歲月才會成林成材。這期間,中日兩方還會有更多的交流,將會為中日兩國的友好關系作出更大貢獻。”
去年5月15日,韓國前駐華大使權丙鉉又帶領100多名韓國大學生如期來到庫布其沙漠和中國青年志愿者一起種樹。雙方成立了“中韓青年防治沙漠化委員會”,將進一步整合各方資源,加強區域環境綜合監管能力,推動“中韓友好綠色生態園”項目的建設。
今年4月,白永軍在達拉特旗參加西部援建計劃的時間已到期,是選擇走還是留,讓他猶豫不決。畢竟,他對這片每天都來回穿梭好幾次的沙漠有了深厚感情。一天,白永軍如往常一樣穿梭在茫茫的沙漠上,忽然間他看到了難以置信的綠色——那是自己上個月剛剛種下的樹苗,居然堅強地存活下來。“綠色,給了我希望。”白永軍欣慰地笑了,他立即決定留下來,繼續心中的夢想。
和他一樣,為了心中綠色的夢想留下來的志愿者還有許多:范成宇,留下來做設計工作;烏蘭,蒙古族女孩,留在沙漠做文字工作;還有張明、仲佳、常曉……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夢想:讓沙漠變成綠洲。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