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看好環保產業財富
對于污水處理廠的建設,政府要甩掉資金和運營的“包袱”,社會資金為何要競相接過“包袱”呢?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污水處理廠是不是“包袱”,關鍵在于自身管理,同樣一個污水處理廠,管不好是“包袱”,管得好則是財富。
廣西華鴻水務投資(集團)公司在廣西境內建設運營的污水處理廠有7家之多,該公司董事長林金華告訴記者,他們與當地政府簽訂的BOT協議中,污水處理廠的運營時間在20~30年之間,但按他們的測算,污水處理廠只要運行12~13年,就可以收回所有投資,剩下的就是利潤。
林金華說,近年來環保產業受到了國家前所未有的重視,扶持政策相繼出臺,給企業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而通過企業自身的精細化管理,大幅降低運營成本,則能實現盈利。比如,準確地測量進水濃度,及時調整藥物投放量,會節省不少運行費用;設備由專業人員進行管理、保養,維護成本也會低得多。
“我非常看好環保產業,它能創造財富。”林金華說,以污水處理廠為中心,向這條環保產業鏈的上游發展,開發環保設備和技術,往下游發展出售污水處理廠凈化過的水,實現循環經濟,這些措施都能帶來可觀收益。
思考:如何讓BOT模式良性發展
采訪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運營的多家BOT污水處理廠項目投產運營后,長期收不到政府轉移支付的排污費,迫于資金壓力,近期他們可能關停部分污水處理廠。
部分排污企業和市民則表達了他們對排污費可能上調的擔憂,一名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污水處理廠市場化運行后,為了盡快收回投資,投資方肯定會要求提高排污收費,這樣一來企業的排污成本也肯定會增加。
采訪中,記者發現多家BOT污水處理廠項目都有提高排污費的意向。
此外,有業內人士還向記者透露,為了趕工期、節約建造成本,部分污水處理廠還存在工程質量隱患,BOT項目運營到期后,最終留給政府的是一個什么樣的污水處理廠還有待時間檢驗。
自治區環保廳的一名專家表示,BOT模式的實施,打破了長期以來污水處理工程由政府壟斷經營的體制,開放了市場,有利于社會資金的投入,加快了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對地方政府來說,在財政吃緊的情況下,BOT也是一種較為理想的投融資方式。但BOT方式運作污水處理工程在我國才剛剛起步,在廣西更是一個新鮮事物,如何確保項目成功,讓BOT模式良性發展,實現政府、社會、企業三贏顯然是一個挑戰。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