綁定銀行
光伏企業的“誰不擴張誰后悔”背后,有大銀行的支撐。
2010年,無錫尚德獲得了國家開發銀行500億元授信,用來作為無錫尚德未來5年的擴張資金支持;而常州天合也獲得了國家開發銀行300億元的授信,用來啟動未來的資產并購、技術項目改造和規模擴張;賽維也在今年9月獲得了國開行600億元的授信。
“目前我國光伏業在世界上的競爭力正處于一個上升階段,對于一直以國家戰略投資者角色出現的國開行來說,有責任把這個行業推向一個新的高度。”李勝茂表示,如果大企業能吸引到銀行之外的戰略投資者,例如大摩之類,則意味著這個企業獲得了國際投行的認可,雖有資本上的制約,但也免去了還貸款的緊張局面。
“但很多光伏企業目前并不需要投資者進入,有了地方政府的支持,他們不缺錢,從銀行貸款很容易;而與投資者談判則很麻煩,我們想進也進不來。”一位不愿具名的外資投資者對記者表示。
“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企業基本上不會采取資本市場融資的辦法,從某種意義上講,銀行貸款更為寬松。”李勝茂說。他就發現,很多地方政府為了鼓勵發展新能源,大舉為光伏企業作擔保,而銀行對貸款很多時候也不進行相應的風險評估。
一位長期活躍在光伏領域的內地私募基金人士對記者說,如今的國內光伏市場投資回報慢,風險大,已不是投資者最好的投資目標。“2005年前后,國內有無錫尚德、常州天合等非常優秀的光伏企業,當時也沒有那么多光伏企業,很多機構在上市前進入,而后套現大賺一把。如今,就是掘地三尺,也沒有這種機會了。”該私募基金人士說。
據上述私募基金人士介紹,他所負責的私募基金在今年為了尋找到一些未上市的光伏企業,他調研了數個月,但情況“很不理想”,“很多企業技術、人才什么都沒有,也沒有細致的規劃,有的甚至連做什么都不知道,但地方政府也捧場,在土地審批、銀行貸款都給予了優待,這個市場太浮躁了”。
該私募基金人士還表示,如果進入無錫尚德這樣已經上市的企業進行戰略合作,所需成本太大,漫長的回報期也是投資者不能容忍的,“何況現在無錫尚德這樣的企業,可能暫不需要戰略投資者,他們的擴張通過政府支持下的銀行貸款即可,可能不愿意讓渡部分控制權”。
目前,巨頭們的擴張主要還是靠政府支持之下的銀行貸款來完成。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