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中國的情形卻有很大不同。近日有消息稱,正在審批中的國家《新興能源產業發展規劃》稱,2011年~2020年的規劃期內,全國新興能源產業將累計增加投資5萬億元,其中,可再生能源2萬億至3萬億元,風電1.5萬億元,太陽能2000億至3000億元。
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分析師宋亮認為,中國政府對新能源行業的持續投入及歐美削減政府補貼加速了歐美新能源企業進入中國的步伐。而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愛德華·格蘭澤在《紐約時報》撰文稱,相比成本低而言,中國低工資的熟練勞動力是一個更重要的因素。他并不認為常青太陽能公司在美國得不到政府的大力支持,“美國國家再生能源實驗室早些時候與該公司接觸過,最近馬薩諸塞的一些機構還給了該公司上億美元資金。”
此外,有業內人士認為,目前規模尚小的中國新能源市場存在巨大發展空間,國際太陽能巨頭的進入更多是在提前布局,為即將大發展的市場做準備。
誰將受益
愛德華認為,常青太陽能公司遷至中國對美國消費者而言是件好事,“只要太陽能光板越來越便宜,我們就不應擔心在哪里生產。”他指出,太陽能不會產生很大的碳排放,也無需依賴什么產業聯盟,其主要難點就是成本。而馬薩諸塞的優勢在于想法與觀念,而不是生產。公司遷往成本更低的地方的行為是合理的。
在愛德華看來,綠色新能源行業并不能解決更多的就業。在過去半個世紀,美國在高科技產業方面取得了很大突破,但這些創新極少為那些受教育少且急需工作的人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這次遷廠不是什么壞事,長期來看,美國將會更加富裕,因為美國擁有聰明的創新者以及技術,而這些都來自于學校以及城市,而不是各地的工廠。”
國家發改委能源所能源系統分析研究中心研究員姜克雋認為,對中國新能源行業而言,歐美新能源巨頭的到來是挑戰更是機遇。雖然國外新能源公司進入中國,將造成中國新能源企業與歐美巨頭們短兵相接的局面。但加劇的競爭也會在客觀上推動中國新能源企業的發展。同時,國外公司進入的最主要途徑是與中國企業合作,這能一定程度上化解中外新能源矛盾。且歐美新能源企業可以帶來更加先進的技術,如常青太陽能公司擁有硅晶體拉制技術,這一技術可以使多晶硅的用量較其他主流技術降低約一半;西班牙埃菲瑪集團搶灘國內光伏電站,將使其擁有的全球最先進的太陽能跟蹤技術——雙軸向日跟蹤技術被引入國內,該技術可使全日太陽能接收量擴大一倍。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