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巨頭受益
早在2009年國家收緊多晶硅審批之后,業內就推測未來的《多晶硅準入條件》將利好大企業。此次文件正式出臺后,業內普遍認為《準入條件》將引發多晶硅行業的大洗牌,一些已成規模的大廠將會從中受益。
中投顧問首席能源分析師姜謙指出,目前國內的多晶硅廠商中80%都是小企業,普遍在幾百噸規模左右,這些企業在規模上、能耗上大多達不到要求,2011年年底將是這些中小企業被淘汰的“大限”。
據國聯證券新能源分析師楊平估算,按80萬/噸的投資成本,每期3000噸/年的產能限制意味著25億元的初始投資規模,加上項目投資中最低資本金比例不得小于30%,這兩項都大大提高了資金門檻,一些投機企業將被拒之門外。
“這有利于行業內的大企業發展。后者可充分發揮規模優勢,降低生產成本。同時,行業集中度也將進一步提高。”楊平說。
長城證券分析師周濤也認為,《準入條件》出臺后,多晶硅產業將迎來整合,一些較小的、技術水平較低的多晶硅產能將被淘汰,具有成本和技術優勢的產能將在市場上站得更穩,行業格局上可能會更加向寡頭壟斷靠近。他認為南玻A等通過技術改造大幅降低成本的優勢企業或從中受益。
“南玻A的冷氫化技術改造項目將降低能耗和成本,其成本從每公斤38美元左右降低到30美元左右,再考慮其一體化的光伏產業鏈,建議投資者密切關注。” 周濤說。
姜謙對多晶硅未來行業格局得出的結論則是:“強者更強、弱者出局。”在他看來,《準入條件》最終會讓我國形成10家左右的多晶硅生產商。
中投證券分析師張鐳建議關注具有成本優勢的行業龍頭,關注循環流化床法等技術的擴散和物理法等方法的技術突破帶來的低成本沖擊。
“長期來說,多晶硅價格的下降是必然趨勢,擁有成本優勢的企業將勝出,建議關注保利協鑫。而隨著技術的升級換代,不排除更低成本制造多晶硅方法的工業化帶來行業新機會,可關注鄂爾多斯。”張鐳說。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