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具成生活能耗大戶 僅次于采暖
灶具行業在我國經歷了從煤到氣的轉變,30年來,從以前能點著火、安全性差且全部為鑄鐵制造的單眼、雙眼臺式灶,到現在各種各樣的灶具層出不窮,其技術已經較為穩定。但是,燃氣在給我們帶來方便的同時,其巨大的能源消耗不僅給環境帶來了巨大壓力,也給人們健康帶來了一定的風險。
《報告》指出,在我國,日常生活中廚房已經是碳排放重地,灶具成為我國居民除采暖外生活能耗的最大戶。數據顯示,平均每臺燃氣灶每月炊事用氣約20立方米,全國每天耗氣達9.3噸,相當于每天排放二氧化碳13.4萬噸。
2004年,國家發改委發布的《節能中長期專項規劃》中就提出,到2010年,家用燃氣灶熱效率需達到60%~65%。目前,這一目標并未達到。2008年,我國發布現行產品準入標準,要求嵌入式燃氣灶具熱效率不小于50%,臺式燃氣灶具熱效率不小于55%。即使按照這一準入標準,2010年4月至9月國家質檢總局組織開展的抽查結果顯示,約有2%的燃氣灶具因為散熱損失過大而導致熱效率不合格。
王健夫告訴記者,目前市場上現有的燃氣灶具大多存在燃燒效率低、燃氣燃燒不充分、散熱損失大等問題,使得燃氣在使用過程中出現一定程度的浪費。同時,燃氣在不完全燃燒過程中散發的有害物也嚴重危害著人們的居住環境和身體健康。
專家表示,盡管聚能燃燒技術已經進入《國家重點節能技術推廣目錄》,但節能灶具的未來之路仍然漫長,“制約發展的原因之一是加工成本高昂”。
“消費者會算這樣一筆賬,普通灶具1200元左右,節能灶具要2400元左右,以每年節約20%的燃氣計算,也就200元左右,要6年多才能收回成本,而灶具的壽命也就8年,因此很多消費者并不青睞節能灶具。”王健夫說。
“達到60%的熱效率,是國際上通用的節能環保灶具的標準。我國熱效率超過60%的燃氣灶具比例不到1%。這一現狀與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近80%的節能型燃氣灶的普及率相比,差距甚遠。”王健夫說。
借鑒“綠色照明”推“綠色灶具”
業內有關專家表示,炊事燃氣節能確實大有可為,但因事關普通百姓生活,節能產品還須在價格方面與普通產品保持基本一致,并且在使用過程中能幫老百姓省錢,否則在推廣上將會出現“剃頭挑子一頭熱”的局面。
王健夫告訴記者,提及節能產品就認為價格昂貴,實際上是一種慣性思維,“目前國內在節能灶具領域里比較有代表性的紅外線多孔陶瓷節能灶,價格從200元~2000元不等,在節能和性價比上都非常具有優勢,已經打破了以往節能產品成本高的瓶頸,并且有毒有害氣體排放平均降低80%以上。”
他們的《報告》也針對紅外線多孔陶瓷節能灶進行了技術測算和節能效果分析,“如果全社會50%的家庭使用紅外線節能灶,則每年可節省771億元燃氣費用,還可以節省國內大量缺乏的銅材。”
廣州市紅日燃具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艷春告訴記者,紅外線無焰燃燒技術改變了普通灶具通過對流和熱傳導傳遞熱量的方式,“熱效率最高可達70.1%”。再加上灶具使用陶瓷而非銅材等金屬材料作為關鍵部件,生產過程本身就減少了排放,使用過程中也沒有明火,廚具和廚房“更干凈了”。
“我們需要高度重視炊事用能的節能工作。”白榮春對記者表示,“炊事用能占民用總能耗的13.4%,而綠色照明也只占民用能源的10%。像推廣"綠色照明"一樣,現在也應該提出"綠色灶具"的口號,同時多借鑒和汲取當初推行"綠色照明"理念時的做法,盡快制定燃氣灶具的能效標準,規范和保證行業的正當競爭,并為實施節能產品補貼提供技術依據。”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