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或迎來大幅調整
無論如何,受此次危機影響,核電發展速度會暫時下降,這是否會為水電、風電、光伏等其他類型新能源帶來發展契機?“十二五”規劃中對各項新能源的布局是否將有所調整?
孟憲淦對此認為,按照“十二五”規劃綱要,水電將是可再生能源的第一重點,其次是風電,在2020年以前風電是最大的可再生能源,裝機總量肯定要超過光伏。“十二五”期間將風電將開工建設1.2億千瓦,到2020年總量將達到3.3億千瓦。
中國社科院財貿所副所長史丹表示,未來的能源發展是多方面的,不能片面地強調一方面,在近期比較有競爭力應該還是風能和太陽能。但因為太陽能的資源更加豐富的,產業鏈已經足夠完善,因此在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中會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特別是在分布式電源中,在遠景利用上有很好的市場的前景。
由于此次核電危機的影響,“十二五”規劃中對核電發展的目標或許有所調整,也因此影響其他新能源的份額。孟憲淦分析說,現在還難以確認如何調整,但通過此次核電事故,以及今年“兩會”上很多代表們的一些建議,可能也有必要對各項新能源都會做出一些調整。如果這次“十二五”規劃有所調整的話,太陽能發電將是調整幅度最大的一種可再生能源。“因為這個目標過去定得太低了,按原來的規劃到2020年才2000萬千瓦。”
業界呼喚加大政策支持
雖然面臨著大好的發展機遇,太陽能發電的高成本和產能過剩則可能成為行業把握機遇的絆腳石,但來自各界的聲音卻稍顯樂觀。
阿特斯陽光電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瞿曉鏵認為,太陽能經過這幾年的發展,目前太陽能的成本只相當于15年前的20%左右,往后還有進一步降本增效的可能。
而對于長久被質疑的“產能過剩”,山東裕程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孫祺翔則肯定的表示這僅僅是一種理論上的過剩,目前市場實際需求依然很旺盛,僅在組件生產商方面確實存在一些略微過剩。“例如多晶硅的產能遠遠不夠組件生產的需求。同時在我們的行業內的電池片是很難采購、不容易采購,有價格高的趨勢。”
在光伏產業“產能過剩”的質疑背后,其根本是國內市場的發展緩慢。新能源快速普及離不開政策的引導和支持,這也成為業內長久的呼喚,一位不愿具名的專家甚至表示,如果未來幾年還沒有強有力的產業政策的支持,新能源行業或將趨于萎靡。
皇明太陽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黃鳴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做客中國經濟網演播室時表示,中國太陽能產業被邊緣化的狀況始終沒有大的改變,國外對中國太陽能發展能力的關注甚至已經超過國內,美國總統奧巴馬在他的國情咨文里面還專門提到說,中國現在已經有了全世界最大的民營太陽能研究機構。
“可再生能源是一種政策驅動的事業,如果說沒有政策驅動,完全依靠市場機制發展會很慢,因為價格貴市場接受能力會很差”,孟憲淦說。他建議適當提高電力附加費,例如提高到1分,以加大對可再生能源的支持。
中國社科院財貿所副所長史丹則建議,我國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還處在初級階段,太陽能光伏電站還處在建設中,要積極地開發市場,起碼要形成一個對太陽能光伏電廠形成一個保護電價,使這些企業可以維持下來,這是政府需要考慮的地方。
黃鳴則對中國經濟網記者表示,價格問題只是表象,觀念問題和感情問題才是問題真正所在。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