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說到底,這又是一個連鎖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遭遇的家族化生存“危機”。
潘宇海的怨
2009年初,真功夫宣布當門店數量達到800家時會謀求上市,預計2010年沖刺A股IPO。但在形勢一片大好的時候,真功夫內部兩位曾經風雨共度的創始人卻正醞釀翻臉。
6月,潘敏峰的哥哥、真功夫副總裁潘宇海正式走上與總裁蔡達標沖突的擂臺中央。6月2日,潘宇海向真功夫發出《審計通知書》,聲明依據公司章程規定,其將指定會計師事務所對真功夫賬目進行審計,要求提供相關材料、場所及設施。
在遭到真功夫拒絕審計要求后,潘敏峰于7月23日將真功夫告上法庭。隨后的8月12日,潘宇海簽署《委任書》,由哥哥潘國良任真功夫副總經理,但被拒之門外,潘國良一行與真功夫公司人員發生肢體沖突。
至此,蔡達標和潘宇海兩大股東間的各種矛盾徹底公開化。
事實上,盡管2006年蔡達標和妻子潘敏峰離婚,卻并不是兩大股東矛盾的主因。蔡達標“去家族化”的一系列運作才是雙方走向完全對立的關鍵因素。
2007年,真功夫引入中山聯動和今日資本兩家投資基金(PE)的3億元注資,并規劃上市。
司股權結構變化為:蔡、潘各由原來的50%減為47%,中山聯動與今日資本各占3%。隨后,真功夫開始推行“精益工程”,通過從麥當勞等外資巨頭挖來高層,實現真功夫管理的標準化。
引入現代企業制度、PE和職業經理人,做大做強,曾經是蔡、潘的共識。但令潘宇海失望的是,最終結果是自己被逐漸“邊緣化”。
正是目標讓真功夫成為與麥當勞、肯德基一樣精益化管理的現代化企業的精益工程,涉及到很多老員工甚至是高層老員工的辭退,令蔡、潘兩人產生了隔閡。
自麥當勞和肯德基引入的十幾位高管,基本都由蔡達標和PE協商引進,潘宇海淪為旁觀者,這引發了其不安。為解決紛爭,2008年底雙方通過談判達成協議,潘宇海再創立一個新的快餐品牌“哈大師”,蔡達標承諾向哈大師提供資金5000萬元,先期到賬1600萬元。蔡、潘獨立負責各自品牌,互不干涉。
伴隨哈大師的成立,雙方矛盾得到緩和。但這僅維持了一年。2009年初,潘宇海找到蔡達標,希望公司將剩下的3400萬元馬上注入。而此時的“真功夫”由于擴展門店和遭受金融危機的影響,一度中斷了對初期急需砸錢的哈大師的投入。
潘宇海被徹底激怒,他做出了“報復舉動”——蔡達標向銀行申請了一筆1億元的無抵押貸款,潘宇海卻向銀行稱“兩大股東矛盾,貸款有風險”,導致銀行不敢放款,最后是兩名PE董事的聯合擔保下才“過關”。
經過此事,真功夫放緩了對哈大師的投資。雙方矛盾不斷升級,在發生委任“副總經理”事件以前,其實早有潘家搶奪公司財務資料、沖擊總部等一連串的沖突事件。
蔡達標的痛
由于雙方針鋒相對,兩人持股比例旗鼓相當,分歧很難根除。
法院最終對潘宇海的上訴予以了支持。2010年2月10日,廣州天河法院判定真功夫拒絕大股東查賬審計屬于違法,要求其將財務報告、財務賬冊、會計憑證、銀行對賬單提供給大股東潘宇海委托的會計師事務所進行賬目審計,并提供不少于10平方米的辦公場所。
對于該判決,真功夫不服,隨后提起上訴,表示任何股東行使審計權,均不得違背股東的法定知情權,并應維護全體股東利益,不得以損害公司正常經營管理為代價。
顯然,雙方的沖突和爭奪仍將繼續。
從1994年創業至今,“真功夫”已在全國擁有300多家門店。正當蔡達標想通過引入戰略投資使真功夫由家族化變身社會化時,公司內部的管理危機暴露了。
而危機的導火索卻是緣于股權對等這一低級“失誤”。蔡、潘二人各自擁有47%的均等股權,使董事會很難獨立決策,即使蔡達標爭取到PE的6%的支持,也難以落實。
分析人士也認為,如果真功夫當初引入外來資本時,蔡達標能夠在股權分配上有所突破,就不會出現如今的尷尬局面。作為真功夫的掌門人,在決定打破家族管理的窠臼時,竟然沒有冷靜地思考過,另一個握有公司近半股權的股東如何減持股份并逐步退出。
盡管真功夫一直試圖低調處理以使事件對公司的負面影響降至最低,但這對其上市計劃不可能不造成影響。而這,也成為蔡達標在帶領真功夫前進中難以磨滅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