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門檻調整
然而,國務院將多晶硅列為產能過剩行業,還有一層考慮是,在暴利驅動下,2008年國內多晶硅項目遍地開花,其高污染高能耗缺點暴露無遺。
唐小東回憶說,2007年到2008年年初硅價高位運行階段,即使是一個產能1000噸以下的小廠,也能賺錢。全國各地蜂擁而上了很多小項目,其中許多小廠無論從環保角度,還是從產業規模化的角度考量,肯定是不經濟的。
2011年1月,工信部發布《多晶硅行業準入條件》,從生產規模與技術設備、資源回收利用及能耗、環境保護等方面對多晶硅行業的準入條件予以細化。引人注目的是,還將在年底前淘汰綜合電耗大于200kwh/kg 的太陽能級多晶硅生產線。很顯然,國家對多晶硅行業的下一步發展思路是規模化和集約化。
對于多晶硅行業的幾家重量級企業而言,這一新的準入標準,令其停滯多時的多晶硅擴產項目重現曙光。
來自光伏行業下游企業的一位業內人士稱,他支持國家對多晶硅準入門檻提高,“因為國內多晶硅廠商綜合利用程度不高,對原料不能充分循環利用,導致最后的多晶硅產品成本比國外廠商要高出不少。國外產品運到中國,其價格還能比國產多晶硅便宜。”
財新《新世紀》記者在采訪中也發現,中國自產的多晶硅性價比還遠遠滿足不了國內光伏下游廠商的需求,2010年中國光伏廠商消化了8萬多噸多晶硅,其中有超過一半的多晶硅是依賴進口。
謝晨對此表示,多晶硅理論上應該是集成度很高的產業,為什么國外成本低?“不僅因為技術先進,而且因為能達到量產,單位成本低。”
行業準入新規一出,保利協鑫、賽維LDK、中冶集團、大全集團等多晶硅廠商紛紛提出擴產計劃,乘機向規模化進發。
黃順福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目前川投能源旗下新光硅業的生產線已經根據工信部要求進行改造,提升產能并降低能耗,達到整改要求后進行量產,利潤空間還會進一步上升。
盡管業界認為,中國從光照條件、光伏產業鏈分布和能源需求等角度看,都很有必要發展光伏產業。但因為光伏上網電價成本偏高,中國光伏發電市場一直相對沉寂。雖然有財政部的“金太陽”工程和兩輪光伏電站特許權招標項目,競標出1.09元/度的電價。但是實質性的系統上網電價補貼政策卻遲遲未見出臺。歐洲等國的實踐表明,上網電價補貼政策被認為是目前為止最有效扶植光伏產業的政策。
唐小東對財新《新世紀》記者分析多晶硅產業前景時說,“短期內,歐洲國家市場避免大幅下滑是實現多晶硅市場平穩發展的必要條件;中期內,中國、美國為首的潛力市場崛起是支撐行業維持高速增長的關鍵;長期來看,光伏產業市場空間的徹底打開在于其發電成本降到與傳統能源相當的水平。”
不少光伏產業人士在積極推動國內光伏市場的進一步啟動,財新《新世紀》記者了解到,目前國家政府部門傾向于通過示范性項目來摸底,看看成本到底能降到什么程度,但系統政策何時出臺尚不可預期。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