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于光伏產業的良好發展前景及大半導體工藝的兼容性,大批傳統集成電路及平板顯示企業開始涉足光伏領域。臺積電在2010年以62億臺幣收購了臺灣電池生產廠商茂迪20%的股份,成為其最大的股東,其后又以16.5億臺幣入股美國銅銦鎵硒薄膜電池廠Stion公司,并計劃于2010年底在臺灣建立銅銦鎵硒薄膜電池工廠。鴻海集團則計劃投資20億人民幣用于太陽能電池和組件業務。由于平板顯示技術的TFT沉積工序可直接用于薄膜太陽能電池的生產,友達、LG和三星等全球最大的幾家平板生產廠商,也開始進入光伏行業。這些傳統的半導體廠商資金雄厚,憑借其在半導體制造技術、運營管理及銷售渠道等方面的優勢,將會對當前的光伏產業格局造成影響。
訂單集中度突出企業力求規模化大型企業由于擁有品牌和渠道優勢,再加上其規模化生產所帶來的成本優勢,使其在市場競爭中處于有利位置。
專業化程度是衡量一個產業是否成熟的標志。歐美國家的光伏發電起步較早,光伏技術有一定的優勢,企業的專業化程度也較高。
但光伏產業化發展始于2005年,在產業發展的初期,一體化發展易于整合光伏產業鏈上下游資源,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競爭力。
另外光伏產業鏈較短,為光伏企業的一體化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如在全球電池組件產量最大的中國,大多數企業都選擇垂直一體化發展,垂直一體化發展的企業在電池組件的生產成本也明顯低于其他企業。特別是在2011年,全球主要光伏國家紛紛下調光伏補貼,這在間接上需要光伏組件價格必須下調以保證光伏系統集成商的內部收益率。而這就需要光伏企業降低電池組件的生產成本,垂直一體化發展已經成為企業的首先選擇。如之前一直專注于電池片生產的德國Q-Cells和中國晶澳太陽能這兩家企業也是全球最大的電池片生產企業之一在2010年也相繼向組件環節發展;中國的無錫尚德也從原先的電池組件向硅片環節發展;日本夏普、美國的SunPower、德國的SolarWorld等企業除了繼續增強其垂直一體化業務之外,在光伏系統集成方面也頗有所成。垂直一體化的加速發展,將更有效地降低生產成本,也將加速行業發生整合,眾多的中小企業逐漸被兼并或重組。
大型光伏企業由于擁有品牌和渠道優勢,再加上其規模化生產所帶來的成本優勢,使其在市場競爭中處于有利的位置。
從上市企業在2010年第四季度披露的信息看,部分電池組件企業在2011年的訂單幾乎已經排滿,2011年度的預期出貨量也普遍比2010年增長20%以上。如尚德2011年的出貨量預計達到2.2GW,而英利和天合的出貨量預計達到1.7GW,增幅近70%。表2中的這7家組件企業2011年度的預期出貨量已達到11.88GW。目前主要咨詢機構對2011年光伏裝機市場的預測數普遍在20GW左右,按此推算,這7家光伏企業的預期出貨量將占據2011年光伏新增裝機量的59.4%。這些大型光伏企業握有眾多的訂單,因此,“馬太效應”會更加明顯,也將會加速光伏產業的整合,使得一些產品無甚特色的中小企業被兼并,或者為這些大型企業提供代工服務。
目前光伏發電成本依然較高,光伏企業規模化發展,可有效降低生產成本。近年來,受益于光伏市場發展,全球主要光伏國家紛紛大幅擴產,多數光伏企業的產能以倍增的速度在增加。無錫尚德今年的產能已從2009年的1.1GW擴產到2010年的1.8GW,今年將擴展至2.4GW。組件成本也從去年下降到今年的1.4美元/瓦,計劃2012年非晶類成本將下調至45美分以下。而中國晶澳集團的電池片產能已擴產到2010年的1.9GW,并計劃在今年擴大到3GW。德國SolarWorld公司的組件產能已從2009年的500MW擴大至2010年的940MW,并在2011年形成1400MW的生產規模,美國FirstSolar公司的產能也將在今年擴大至2.2GW。
規模化生產也使得光伏發電成本急劇下降,已從去年的1.5元/瓦下降到今年的1.1元/瓦,光伏發電“平價上網”有望早日實現。大型光伏企業的擴產使其在品牌、渠道和生產成本方面占據更大的競爭優勢,有望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
總的來說,2010年的光伏產業發展情勢喜人,但與此同時也帶來了一些盲目跟從的項目。電池產能持續增大,在目前光伏發電尚不具經濟性的背景下,可能會給光伏產業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冀望在政府的規范引導和市場的有效調節下,全球光伏產業能更健康有序發展。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