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特表示,“當刺激政策會起到好的效果時,政府往往會出于好意來主導一些改變。”
然而,小鎮所能做的改變也就只有這么多了。如果他們將房屋建得更小,雖然可以在很大程度的縮減建筑的碳足跡含量(碳足跡是指每個人、每個家庭或每家公司日常釋放的溫室氣體數量,以二氧化碳的影響為單位,用以衡量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但是即使是環保主義者也不得不承認這么做是不切實際的。
德盧卡表示:“這么做是不能得到相關政策支持的。”
同時,在通向環保的道路上還有其他的障礙。紐約保護環境選聯合會(New York League of Conservation Voters)的主席瑪西婭?比斯特林(Marcia Bystryn)就表示,由于村民對于改變周邊生活狀況持謹慎態度,因此他們通常都反對增加建筑的密度。哪怕在村鎮以外的地區進行擴建以增加小鎮規模,他們也不太會愿意因此改變自己生活的周邊環境。比斯特林稱,與富裕的地區相比,要想在貧困地區推行環保政策難度無疑更大。
比斯特林表示:“在這些地區,由于資源缺乏,而且當地政府也無法通過推行激勵措施來鼓勵居民認真考慮全球變暖的議題。而事實上,當地官員通常注重的是如何使居民都能夠支付得起的房子和諸如此類的事情。”
但是,為了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到環保行動中來,即使是富裕的地區也需要制定出更多刺激性措施。迄今為止,巴比倫鎮已有超過200戶住宅接收了能源審計工程,每位用戶每年也因此能夠節省大約1000美元的花費。
為此施行該工程,巴比倫鎮從固體廢物儲備基金中共撥款超過200萬美元用于這一項目。此外,當地政府出臺的新法規以及聯邦政府數百萬美元的刺激基金,也幫助激發了諸如此類的活動。
巴比倫小鎮的管理員史蒂夫?貝隆表示:“這是一個對環境有益的項目,它能夠幫助業主們省錢,還能創造本地的就業機會,并能減低我們對石化燃料的依賴,卻不需要納稅人為此多繳納更多的資金。”
霍夫斯特拉大學的列維則提到,雖然長島上的各級政府,以及所屬城鎮和特區相互之間經常要面臨各類發展項目或者政府撥款之類的競爭。但這是一種探索環保模式的良性競爭。他稱:“所有的城鎮管理員都希望自己看管的城市被稱為是最節約和最環保的。”貝隆還稱,他堅信可持續發展才是生存的關鍵。
他表示:“隨著時間的推移,居民會主動要求去踐行環保理念,而與住宅和綠色商業相關的股票類型將會變得更有價值。這將使巴比倫鎮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會保持繁榮的景象。”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