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建新介紹:“最早的膜處理設備都是引進國外的,近年來國內也有自主創新的,我們也開始逐步推廣使用。因為關鍵設備的配件如果壞了,國外產品不好采購。”
2001年成立的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憑借自主研發的先進技術,已經完成了北京密云再生水廠工程、北京懷柔雁棲污水處理廠改造工程、湯河口鎮污水資源化工程等千余項MBR污水資源化工程。
再生水利用仍需拓展
2010年北京市再生水年用量已達6.8億立方米,絕大部分用于用水大戶。目前工業上,9座熱電廠生產冷卻用水已全部使用再生水;農業上年用再生水3億立方米;全市10余處湖泊、公園以及70%以上的城區河道都已將再生水作為主要補水來源。
而與普通市民息息相關的中水使用卻似乎差強人意。一些新建小區盡管有中水管道,但中水卻遲遲不通。而中水洗車也一直推廣不開。
這首先是老百姓接受程度的問題。熊日華認為:“再生水難以大規模用于居民生活用水,主要出于安全性方面考慮以及受到大眾接受程度的制約。”
四川大學水利水電工程學院劉國東教授也表達了同樣的擔憂:“現在很多私營企業介入污水處理,有時候中水未必達標,有些味道,在居民生活中大面積推廣可能還有難度。”
而中水管網鋪設運營的費用較高也是一個制約因素。
對此,熊建新表示,管網鋪設直接服務于主要用戶,“首先要往河里鋪,直接用于補充河流用水。其次要向工廠鋪設,供給大的工業用水用戶。第三則是給市政,用于市政及園林用水。”這同樣是出于規模效益的考慮。
“很多新小區都有中水裝置,但用不起來,這里面有運營費、管理費等經濟問題,也有管理問題,應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而不是讓開發商和物業的經濟杠桿起作用。”中科院水資源研究中心主任夏軍教授向科技日報記者表示,“不能所有事情都靠錢說話,要從制度上想辦法,好小區的經驗要學習和推廣,中水用好對節約水資源會起很大作用。”
“我們正在努力拓展再生水的使用范圍,并對再生水進行深度處理,使出廠水質進一步提高,達到地表水Ⅳ類標準。計劃在2015年,北京市再生水使用量要達到10億立方米,約占全市總用水量的近1/3。”北京市水務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畢小剛說。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