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政協常委、中國農科院農業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林而達看來,低碳農業較廣義的生態農業的概念還更廣泛。"低碳農業不僅像生態農業那樣提倡少用化肥農藥、進行高效的農業生產,而在農業的能源消耗越來越多,種植、運輸、加工等過程中,電力、石油和煤氣等能源的使用都在增加的情況下,低碳農業還更注重整體農業能耗和排放的降低。"人力是前期主要成本傳統農技受推崇
國家農業部2002年征集并篩選了生態農業模式,作為今后一段時間農業部的重點任務加以推廣。2003年農業部開始推廣十大典型生態農業模式及配套技術,包括南方"豬-沼-果"生態模式及配套技術、生態漁業模式及配套技術、丘陵山區小流域綜合治理模式及配套技術和觀光生態農業模式及配套技術等。蘭考縣的生態文化節正是屬于觀光生態農業的模式。
我國浙江青田的稻魚共生系統更是與智利、秘魯、菲律賓等五國的傳統農業系統一同入選了聯合國糧農組織發起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我國傳統的農業耕作方式和工藝,也是專家們在研究和推廣低碳農業的過程中極為推崇的。
林而達、程存旺、席運官均認為勞動力是前期投入成本中的主要部分,尤其是知識型的勞動力投入。雖然這在前期成本大增,但總體成本上低碳農業大大低于化學農業,"并且涉農行業都會受益。"市場有發展前景仍需政府補貼和政策支持
日本開創類似的農產品直銷模式已有35年,搞農場直接配送蔬菜的有3萬多家。
尚建國因為鄰國的成功經驗,對直銷的方式比較推崇:"運作得好的話,我們農民可以得到實惠。"但他仍然擔心資金的問題,目前他的資金支持都來自鎮政府,鎮上也有專門的領導負責管理生態種植園的發展和推廣。
林而達則評價稱,如在我國要大面積地推廣農產品直銷的模式,形成固定制度和機制,還存在認證等方面的規定和困難。
如今,以面積計算,我國已是生態農業第二大的國家。但我國小農分布的農業特點決定了規模化低碳農業發展的困難。程存旺表示,如果一個農戶或一個種植園實行低碳農業的模式,而周圍的耕地仍是化學農業,這個生態模式的土壤、空氣和水源仍舊受到影響和污染。"那么,這就需要在組織形態上進行改變,比如生態農戶合作社等。"
此外,席運官認為技術的匹配和適合度仍然非常重要,比如需要大面積地采用生態農業的部分技術;同時農民需要政府和一些高校、社會組織的專業人員的指導和培訓;尤為重要的還有市場的銜接。
席運官認為,我國低碳農業匹配的條件仍然不足,這也是制約低碳農業規模化發展的因素。相比歐洲國家,雖然農業不占其國民生產的主要地位,但其受教育程度和技術基礎是其發展低碳農業的便利條件。
在我國目前發展得較好的有稻鴨共育、沼氣技術以及秸稈還田的生態農業模式。
政府對沼氣技術給予了大量補貼,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建議更多的資金應當用于支持這項技術,更大范圍地推廣應用。
林而達建議,沼氣池應該作為農業基礎設施,由國家倡導企業和個人進行投資,從而促進有機肥的全面使用。同時,我國鼓勵低碳農業的政策和優惠措施應該更完備、機制應該更靈活。
從事發展課題研究的國際性研究中心"第三世界網絡"組織也建議,資助可持續農業生產方法,鼓勵小規模經營農民建立基于生態系統的小規模糧食生產模式,推進新型綠色革命。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