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利益之爭”
中石化希望將電動車充電站建在加油站,而國家電網則希望自己建站
影響汽車產業發展的不僅有中國汽車產業的主管部門:工信部、科技部、發改委和財政部,還有相關的一些央企,如中石化、國家電網、南方電網等,此外還有一些行業協會。
11月24日,一位要求匿名的電動汽車專家說,利益相關的企業在參與政策制訂和商討過程中肯定都會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
中石化希望將充電站建在加油站內,這樣能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而國家電網則希望基于自身的供電系統來建設充電站,在現有遍布全國各地的網點內增設充電站。
去年8月,“央企電動車產業聯盟”成立大會上,國資委原主任李榮融表示,將安排13億元支持電動車共性技術平臺建設,并在今后幾年繼續給予支持。列入支持名單中的有國家電網、南方電網、中石化、中海油和中石油等央企大佬,中石油則是首次進入新能源汽車領域。
“問題就在于各方都想分得一塊蛋糕。”上述人士稱,這場博弈中,政府部門的決策還是占上風,居于主導地位。
比如科技部制定的“863”計劃中有很多關于電動車的產業化目標,而工信部更多是基于產業化現實條件的考慮。
上述人士稱,之所以過去一兩年中純電動車占上風,是因為支持電動車的利益和話語權占了上風,不同部門在不同項目上取得的成就不同,也導致其話語權不一樣。
針對新能源汽車發展路徑的爭論,今年9月3日,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國際論壇上,官方首次回應。
工信部副部長蘇波表示,媒體對規劃報道有失偏頗,認為規劃遲遲不出臺是由于國家各部委的意見不一所致,“現在我可以告訴你,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和財政部對規劃的意見高度一致。”
另外,充電站該怎樣建,充電模式和換電模式(換電池)哪個為先導都還存爭議。
王秉剛參與了《規劃》起草,他曾提出方案,“今后新建小區,所有車位都應設有充電插頭和電表;馬路邊上的停車位,安充電樁。采用夜間停車充電為主、其他辦法為輔的途徑,電動車才有希望普及。”
但王秉剛說,上述觀點跟國家電網的發展思路相悖,“國家電網主張換電,車主定時要到國家電網的充換電站換充好的電池。”
今年1月7日,國家電網公司總經理劉振亞在2011年工作會議上的發言,表明“換電”確實是國家電網的主打方向,國家電網將在北京、天津等城市建設電動汽車充換電服務網絡。
王秉剛認為換電的方式不可取。他說,換電使汽車廠商不對電池負責,一方面忽略了汽車的個性化、多樣化。另一方面,新能源車中的電池,無異于傳統燃油車的發動機,核心部件經常拆卸,易出問題。
賈新光認為,充電和換電之爭,“表面上看,是運營模式之爭,實質上,還是利益之爭,相關行業在爭奪核心部件電池的控制權。利益之爭的背后,還透露出壟斷欲望,壟斷未來的充電網絡”。
“政府需強勢協調”
專家認為,需要有一個強有力的政府,能協調各方利益,打破各自為政的局面
10月中旬,工信部裝備司司長張相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目前發電量中有80%是靠火力發電,這使得電動車主能否終極環保在業界存在諸多爭議。
對此,張相木表示,“發展新能源汽車終極目標并不是節能環保,而是為了實現能源替代,使得石油等能源逐步枯竭不會影響人們對汽車的使用。”
11月24日,業內一電動汽車專家認為,推進電動車產業化,首先還必須明確其定位問題,電動車是否定位于替代傳統汽油車,還是在一些適用的領域推廣?
這位專家認為,事實上,在電動車三大核心技術領域方面,我國與國外都還有不小的差距。比如,對于小轎車和中巴車的電機、電控技術,本土車企都競爭不過國外。
另外,本土車企的電池技術雖然與國外差距相對較小一些,但電池管理系統很落后,電池壽命折損很快,續航里程不高。
這位專家認為,電動車初期應定位為低速車,比如游覽觀光車和上下班使用的小型電動車、牽引車、環衛車等。
但工信部11月17日頒布的關于《乘用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則》的文件,又提高了門檻,將很多生產低速車的中小民營企業排除在外,這并不利于電動車產業化的推進。
11月初,經過修改后的《規劃》再次上報國務院,不過仍未獲得通過。
“被打回來了,還需要進一步完善。”11月25日,一位接近規劃制訂的電動汽車專家透露,新能源車的路線之爭從目前來看已不是最主要矛盾,更多的是具體實施中的細節問題。
他說,比如整個汽車產業鏈中該由誰來拿補貼,是廠商,消費者還是電池商,依然還沒有結果。
同時,各方利益爭奪仍舊存在,政府尚未制定一個能協調各方利益的最優方案。
“目前特別需要政府發揮強有力的領導力和震懾力。”該人士表示,新能源汽車《規劃》細則的最終敲定,需要有一個強有力的政府,能協調各方利益,打破各自為政的局面。
另外,上述人士稱,外界將《規劃》遲遲未出臺歸結于路線之爭是比較狹隘的。《規劃》涉及面很龐雜,尚未敲定的細節還有很多,因而11月初上報國務院未獲通過之后,還需要花相當一段時間去修繕,不能操之過急。
本報記者 尹蔚 王姝 北京報道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