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同斌注意到東南景天,是因為發現它在廣東韶關一帶的鉛鋅廠附近長得特別茂盛。經測試,這種植物非常喜歡吸收鉛、鋅。在大環江流域受污染最為嚴重的區域大安鄉,記者看到修復基地里既有田地專門種植東南景天,也有田地將東南景天和桑樹套種。
通過植物修復+化學方法,科學家們精心呵護著這片受傷的大地——施用“活化劑”能讓土壤中的重金屬活躍,盡可能多地被蜈蚣草和東南景天吸收;施用“鈍化劑”降低重金屬的活躍,讓它們盡可能少地被農作物吸收。“鈍化”與“活化”看似矛盾,但每年間隔使用,科學家們在盡量降低土壤中重金屬含量時,讓當地農民能逐步恢復生產。
頂級專家聚集環江
2010年6月,“大環江流域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工程項目”獲得國家重金屬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2450萬元,擬修復污染農田1280畝,約占環江“6·10”事件被污染農田的10%多。
為了讓這10%的土壤徹底復原,匯集了國內最頂尖的土壤修復團隊的努力:環境科學方面的中科院生態中心、廣西環境監測站等,植物學方面的中科院植物所、華南植物所等,地理學方面的中科院地理所、中山大學、廣西師院資環學院等,農學方面的中國農科院、中國農大等……
從前期調研開始,項目負責人雷梅已經記不清這幾年在北京和廣西間往返了多少次,而長江學者、廣西籍的陳同斌更是視故鄉的事為己任。中科院地理所的博士劉珍貴則笑稱自己是“環江榮譽縣民”:從去年開始,他與3名同事在縣城租房住下,天天泡在田地里,整整一年只回過一次北京。
經過10年治理,這片受傷的大地正在逐漸恢復。在聽取有關部門的修復治理工作匯報時,孫鴻烈表示,在開始更大面積的治理后,富集了大量重金屬的蜈蚣草和東南景天的后期處理問題值得注意;另外,如果污染源頭不控制,末端治理都不是根本之道。
自治區環保廳的有關負責人表示,廣西礦產資源豐富,部分地區土壤中重金屬的天然含量本來就高,加上一些人為因素影響,現在我區土壤污染基本以重金屬污染為主,“土壤系統非常復雜,一旦污染遠比水污染難治理。修復受傷的大地,還需要更多的努力”。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