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偶然真必然被動救火不如主動防患
“玩貓膩”導致了許多嚴重后果。它不僅讓相關的標準和法規形同虛設,更讓相應的制約機制顯得蒼白無力,從而加重了整個社會的防火負擔,這種機制下的多頭管理造成的結果就是誰也沒管好。
以北京市為例,今年春節就明確規定,在居民樓、商業樓附近60米之內不得燃放煙花爆竹,消防和物業等部門必須嚴密盯防單位周邊200米范圍內的燃放情況,并以最高2萬元的獎金鼓勵舉報者。
那么,20多年來,有機易燃材料大行其道,難道就沒有替代技術和替代材料以及新的法規能從根本上杜絕其發生嗎?
實際上,國家在1995年、2009年已分別出臺不同的法規和標準,將建筑外墻保溫材料分為不燃材料(A級)、難燃材料(B級)和易燃材料(C級)等不同的級別。2011年3月5日,公安部更是出臺了“65號文”,明確規定了建筑保溫材料必須使用A級不燃材料。
然而,就是這些可以從根本上杜絕火災隱患的規定,卻遭到了一些省市不同程度的抵制。
支持創新還是保護落后樓宇啥時穿上放心“大衣”?
住建部的統計信息顯示,我國既有建筑400億—430億平方米。其中,根據規劃每年要對4億平方米的樓房進行節能改造。同時,每年新開工的建筑面積以17億—20億平方米的速度在增長,而且多是高層建筑。
這么大的市場需求量,加上“65號文”的規定,A 級材料能否滿足供應?而對于B級、C級材料,經過20多年的行業發展,各企業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盈利生態圈,要它掉頭轉產誰也不愿意。市場在各種“糾結”中生成了短暫的陣痛期,“A 級材料產能不足論”呼聲高漲。
A級材料果真產能不足嗎?數據顯示,僅以真空絕熱板和發泡水泥為例,蕪湖A 級材料基地的科瑞克公司2011年1月開始建廠到6月18日投產,半年實現了年產1億平方米的產能。期間還啟動了在北京和新疆建設兩個年產上億平方米真空絕熱保溫板材的工廠。而在北京,僅僅中科筑誠公司一家的無機發泡保溫板,年產能就達8000萬平方米,平均45天可以建成一條生產線。
以上這些數據表明,市場具有極強的自身調節能力,“產能不足論”本身就是個偽命題。
事實上,數碼相機的興盛導致膠卷企業的全面轉型就是前車之鑒。所以,創新發展是永恒的,阻礙發展只能是螳臂擋車。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