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諸如技術的匹配性,在整個企業的生產過程中的適用性等問題也暴露出來。筆者在采訪有關技術人員的時候,這些問題得到了部分印證。
“對余熱余壓的回收利用,不是哪兒有余熱余壓都能用,都要用,要根據不同企業的不同工藝流程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然后才能給出一個科學合理的節能改造方案。”思安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史曉云對筆者說,一些工業企業由于對節能改造的相關技術不是很了解,所以總想利用某一種技術,把企業的所有余熱余壓全部利用起來,我們又何嘗不想呢,但必須考慮技術的適用性,以及企業的整體節能效果,且不能影響企業的正常的生產秩序,只有這樣的節能才是有效的科學的節能。
湖節省節能監察中心許亞飛總工程師告訴筆者,一些工業企業在節能改造項目實施過程中,確實存在只注重某一環節的問題,對整個工藝流程系統節能的考慮不夠。“工作中,我們也會提醒用能企業,要提高系統節能意識,但系統節能不是一蹴而就的,還需要一個過程。”許亞飛說。
隨著我國經濟的穩步發展,對于能源需求的不斷增加,應該說是一種必然,但如何提升能效才是我們最應該思考和解決的現實問題。
節能減排 要能效當先
節能減排是當前世界范圍最熱的話題之一,因為大家對化石能源稀缺的認真已經統一,能源價格持續走高也已成為不爭的事實,所以世界各國都在通過不同的手段來實現節能減排,從而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
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經濟正在高速增長,對傳統能源的依賴,短時間內還難以解脫,但同時作為負責任的大國,我國也在節能減排工作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世界各國對于我國在“十一五”期間的節能減排工作成主就給予了肯定。
但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如何進行經濟轉型,如何提升單位產品能效,才是解決經濟發展與節能減排這對矛盾的必然之選。因為經濟發展就必然離不開對能源的合理利用,經濟發展越快,對能源的使用也會同比增長,這是正常的,所以要想實現節能減排目標,除經濟轉型外,提高能效將首當其沖。
北京科技大學環保能源研究中心副主任蒼大強教授認為,提高能效的最終解決方案應該來自系統節能。“技術節能、管理節能都是手段,而系統節能是整合這些手段的最佳途徑。”蒼大強說。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康艷兵主任則認為,由于大部分高耗能行業的產品附加值和利潤率較低,因此工業增加值(分母)的增速跟不上能耗(分子)增速,因此導致了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分數)不降反升。“走高科技的新型工業化道路,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的轉型升級,由以量取勝轉為以價取勝,是解決工業節能的治本之策。”康艷兵說。
“然而,體制性問題也加大了工業節能難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權威專家表示,一方面,工信部不掌握中央及地方工程項目的投資審批權,也無法直接對高耗能企業進行“關停并轉”;另一方面,工業部門相對于交通、建筑、消費部門,被認為是完成“十二五”全國節能目標的“主戰場”,工業節能目標被不斷加碼。這就給工業節能減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實現的難度也就提高了。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認為,由于“穩增長”被視為宏觀調控的首要目標,“工業穩增長”被放在突出位置,各地方將“保增長”置于“調結構”之前的風險加大,更容易重蹈發展體量大、來錢快、GDP貢獻率高,但往往也是高耗能行業的覆轍。
雖然專家學者觀點各異,但對于要提高能效是共同的認知。張平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加強節能減排既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改善百姓生活環境的需要,也是作為負責任大國應該采取的措施。對此,中國政府的態度是堅決的。在今后工作中,我們將進一步加大工作的力度。我們相信,通過各方面共同努力,“十二五”規劃提出的節能減排目標一定能夠完成,對此應該充滿信心。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