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制度的完善
自2006年《綠色建筑評價標準》頒布實施以來,我們在綠色建筑發展道路上到底取得了什么樣的成績,專家們的意見基本一致:最重要的成果是綠色建筑評價與標識制度的實施,其次是示范項目的建設、專業人才的培養、綠色建筑在市場上的影響逐步增大。
現摘錄調研報告中部分代表性的觀點加以說明:國家標準《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是在總結近年來我國綠色建筑方面的實踐經驗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制定的第一部多目標、多層次的綠色建筑綜合評價標準,并以此構建了符合我國國情的“綠色建筑評價標識”體系;過去6年里,綠色建筑從只是一個理念,發展為具有成熟的技術體系、一批因地制宜的示范項目、廣泛的社會支持并培養了大量的專家和學者;中國的綠色建筑經歷了一個快速的發展過程,邊發展,邊修正,同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綠建發展之路;形成了中國綠色建筑的評價標準,通過這個標準實現了不少綠色示范項目,綠色建筑的發展越來越快,這是非常大的成果,若干年內,中國的綠色建筑和生態城市的標準就會在全世界范圍內推廣。
綠色建筑的未來走向
結合綠色建筑在中國6年的實踐,參與調研的專家對于未來綠色建筑的走向有著大體一致的意見。
首先,綠色建筑應結合區域經濟加快發展速度。調研中,47%的普通消費者、33%的青年專家、48%的資深專家、100%的國外專家均認為“時不我待,應加快發展綠色建筑”。有60%的青年專家和33%的資深專家認為,“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應區別對待,先發展經濟發達的城市,而后逐步過渡到經濟相對落后的城市”。54%的開發商認為應結合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分區逐步發展。
綠色建筑經過多年的發展,其觀念已經深入人心,但同時大家也意識到發展綠色,應結合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的發展策略。
其次,生態城市與低碳社區是綠色建筑內涵的主要方向。在綠色建筑理念和內涵的發展方面,國內專家認為最有可能的三個趨勢分別是:城鎮化(生態城、低碳社區)的投票率占46%;生命周期評估LCA的投票率占43%;碳計量的投票率占23%。最不可能的是零能耗的投票率占5%;零碳的投票率占5%。
而國外專家對這一問題的看法與國內專家存在一定差異,其認為最有可能出現的三個趨勢是:既有建筑節能改造的投票率占44%;城鎮化的投票率占33%;舊城改造的投票率占30%。以招商地產(000024,股吧)為例,其近幾年來的綠色開發項目依次為:泰格公寓——南海意庫——金山谷社區——綠色低碳城,范圍由單體向社區及更高層次拓展,規模越來越大。
顯然國外專家最看重舊城改造和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這是符合他們對自己國家當前建筑業發展狀況的判斷,也符合他們的價值觀。而在中國,大拆大建則是一貫的做法,拆舊建新,比在舊建筑的基礎上改建容易得多。我們暫時還無法判斷大規模的造新城,即使是新的“生態城”,而不是對既有建筑的合理改造更新和對舊城的再利用,繼續擴張城市版圖,占用農林土地,是否真的會讓我們的未來更美好。
延伸閱讀
綠色建筑≠綠色地產
對于“綠色地產”這個概念,顯然不能完全等同于“綠色建筑”。綠色建筑更加偏向于一個學術概念,在中國,主要是政府和學術機構在推動其發展。由于發展綠色建筑具有較大的正向外部市場效應,綠色建筑涵蓋的類型也不僅限于商品房,還包括市場化并不充分的工業建筑、醫療衛生建筑、政府辦公樓、校園建筑以及部隊辦公樓和營房。
而“綠色地產”則至少需要房地產市場最基本的兩個要素參與才能完整:供給和需求,即開發商和消費者。綠色地產也需要產業鏈的支持,需要金融、規劃、設計、建造、物業等多個部門、多個行業協同配合才能實現。本研究認為:綠色地產就是指開發商以營利為目的,在符合建筑美學的前提下,以保障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為原則、以循環經濟為基礎、和諧社會為內涵、節能環保技術為支撐,按照綠色建筑標準建立起來的住宅小區、公寓和辦公樓等商業地產項目。
綠色地產的三重底線
綠色地產作為有別于綠色建筑的一個商業概念,在實踐中,必須恪守有別于學術術語“綠色建筑”內涵的基本底線,即人本、環境和利潤。其實,這也是全球公認的可持續發展三原則:People, Planet, Profit。
人本,即房地產開發需要為消費者提供健康、舒適、安全、人性化的住宅空間。從關懷人、尊重人的角度出發,將“以人為本”的理念始終貫穿于整個規劃、建筑、環境、室內設計之中,根據人的行為規律和居住區的功能進行規劃布局,建造自然、健康、舒適和人性化、個性化、親情化的住宅空間。“以人為本”也指房地產開發企業需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不僅對居住者負責,同時也對社會負責,通過采用可持續開發技術、可再生能源等保護環境的措施,促進區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環境,即綠色建筑所要求的“四節一環保”,需要在開發過程中,考慮到開發行為對本地和區域的環境影響,資源消耗,要求項目在設計理念上將自然、人和建筑統一在一起,不僅考慮到人的生活和建筑物之間的相互影響,而且也特別注重維護人類與生存的自然條件融洽和遵循其自然發展規律。其最終目標是在生命周期的整個過程中與自然平衡發展,做到降低資源消耗,保護生態系統,保持舒適健康。
利潤,作為為數不多的幾個民營企業可以和央企公平競爭的行業,房地產業在本輪調控前,一直背負著支柱性產業的擔子,其高速成長不僅給開發商帶來了暴利,也給全社會帶來了投資泡沫,給政府帶來了強大的社會壓力。本輪調控政策的持續,房地產業將會回歸民生,但維持合理的利潤依然是這個行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