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新能源汽車的“綠色”之路
在這樣的現實下,業內出現了不少反思新能源汽車的聲音。上海新能源副會長趙國通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在中國市場,新能源汽車的推廣屢敗屢戰,舉步維艱。對于新能源汽車,應該鼓勵發展,但卻要謹慎推廣”。
中國汽車業近年來的高速成長,消費政策起到了重要的引導作用。2009年購置稅減半、“汽車下鄉”和以舊換新三大政策,拉動了中國私家車的巨大消費潛力,在金融危機之下,國內汽車產銷實現了2009年同比每月30%~40%的增長。
若一系列扶植政策落實到購置新能源汽車上,降低新能源汽車的購置和使用成本,將對新能源汽車市場起到快速的撬動作用,從而加速推動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成長。
2009年年初,為推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規模化、產業化,財政部、科技部聯合發出通知,在北京、上海、重慶、長春、大連、杭州、濟南、武漢、深圳、合肥、長沙、昆明、南昌等13個城市開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試點工作,計劃4年內以中央和地方財政補貼的形式,以財政政策鼓勵在公交、出租、公務、環衛和郵政等公共服務領域率先推廣使用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對推廣使用單位購買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給予補助。
這一政策著眼于“節能減排”、“加強節油節電工作”和“著力突破制約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關鍵技術,以精心培育一批戰略性產業”戰略決策精神,為擴大汽車消費,加快汽車產業結構調整。具體補貼策略是,中央財政重點對購置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給予補助,地方財政重點對相關配套設施建設及維護保養給予補助。
發展新能源需協調各方利益
新能源汽車是市場各方認可的方向,資本也在以各種方式追逐著這一熱點。各種車企勢力,借勢資源的整合,都試圖對新能源汽車謀取一席之地。但市場參與的任何一方,從跨國、合資、國企、民營等車企,無論哪方對新能源市場的布局,短期內并不會意味著利潤和市場先機,風險與機遇總是并存的。
現階段新能源汽車遭遇的現實艱難,歸根是經濟利益認知上的不協調。這其中的經濟利益,包括以內燃機為核心發展起來的傳統汽車產業鏈上的利益相關者,新能源汽車更為開放的汽車產業鏈上的新興利益相關者,普通消費者在購買新能源汽車上成本承擔的個體性與社會獲益的公眾性,這些都需在市場的競爭中逐漸得到統一和化解。解決了這些發展中的問題,新能源汽車將從必然走向自覺,從模糊無意識走向清晰明確,推動中國汽車搶占產業制高點。
不僅僅是企業在爭奪新能源汽車的先機。各地政府在規劃上也不甘落后。2009年3月13日北京市成立首個新能源汽車產業聯盟,并開始建設產業化基地后,重慶市、吉林省等公開表示計劃建立類似的聯盟和基地,深圳、湖北、安徽等地也表示以本地汽車企業為主體,建立新能源汽車聯盟和產業基地。
在現實市場并不火爆的情況下,廣州車展仍然展出了諸多的新能源概念車和即將量產的新能源車,并且吸引了廣泛的關注,說明各大廠商不惜血本在進行消費者培育,期望共同將市場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