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內看,我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新型城鎮化建設,也為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帶來重大發展機遇。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納入“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李克強總理指出:“我們要實現的新型城鎮化,必然是生態文明的城鎮化。要以節能減排作為結構調整和創新轉型的重要突破口,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節能環保和綠色低碳產業。”2013年,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15年,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達到4.5萬億元。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節能減排帶來的機遇,將節能減排作為推動科學發展、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抓手來抓—
省政府成立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建立節能減排統計、監測、考核體系,通過強化目標責任、調整產業結構、實施重點工程、推動技術進步、強化政策激勵、加強監督管理、開展全民行動等措施,節能減排取得顯著成效。
江西省節能中心、江西省節能環保投資有限公司先后于2010年3月和12月成立,這是我省推進節能減排、構建長效工作機制的一大舉措。繼2005年江銅集團公司被列為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單位之后,2007年萍鄉市、永修云山開發區和華春企業集團被列入全國第二批循環經濟試點城市、園區和企業。尤其是2013年省政府頒發了《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二十條》政策措施,為江西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帶了契機。
進一步加強節能減排,“倒逼”節能環保產業發展
近年來,江西省節能環保產業一直保持2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長。2012年,全省節能環保產業銷售收入總額達700億元。更為喜人的是,全省業內企業數量穩步增長,并逐漸向規模化發展。至2012年底,全省專業節能環保企業共計1500家,銷售收入過10億元的企業13家,過億元的企業近100家。
不過,由于江西省產業發展層次不高、技術支撐優勢并不明顯,且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對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快節能環保產業發展,依然挑戰巨大。
專家指出,江西省“十二五”節能減排目標,對進一步加大節能減排力度、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形成了“倒逼”壓力。當務之急,要在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加強節能環保技術改造,提高項目準入門檻的同時,通過強化機制體制創新,倒逼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必須深化體制改革,釋放江西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潛力。深化投資、金融等體制改革,推動國有節能環保企業與民營節能環保企業兼并重組,培育壯大節能環保龍頭企業;放開放活小企業,鼓勵創新創業,形成中小節能環保企業投資高潮;探索發行節能環保基金和企業債券;爭取國家部委支持設立“江西節能環保產業投資基金” 和“江西節能環保產業投資銀行”,為符合條件的節能環保大項目和中小節能環保企業提供貸款;發揮財稅政策引導扶持作用,鼓勵大型重點用能單位利用自身技術優勢和管理經驗,組建專業化節能服務公司;支持重點用能單位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實施節能改造。
必須完善創新支撐體系,提高全省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能力。盡快建立符合我省省情的節能環保技術創新平臺,改變節能環保關鍵裝備、核心和關鍵技術依賴進口和省外的現狀;完善以科技領軍人才為核心的自主創新體系建設,使節能環保產業的國內頂級科研領軍團隊、研發中心和設計中心以及重點實驗室扎根落地到江西;緊緊圍繞發展綠色經濟這個中心主題,以及技術集成打造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產業鏈,建立資源互補、產業互動的經濟生態文明循環系統,形成綠色產業集群。
必須加大節能執法檢查力度,通過支持節能監察機構的能力建設,建立各級全社會節能監察機構,強化強化節能監察的實施范圍、手段、力度和規模,使節能環保的新設備、新工藝,新產品盡快地運用于企業。
節能環保產業,是國家加快培育和發展的七個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是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內在要求,是推動節能減排,發展綠色經濟和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搶占未來競爭制高點的戰略選擇。
新近出臺的《江西省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2013-2017年)》,確定未來五年我省重點培育和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和新醫藥、航空產業、先進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鋰電及電動汽車、文化暨創意、綠色食品。位列我省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首的節能環保產業,2017年收入將達到1800億元。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