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是把雙刃劍,創造了財富,也留下很多傷痕。在經濟轉型問題上,早轉柳暗花明,遲轉山窮水盡
喜也資源,憂也資源。過去大冶一礦獨大,采掘和冶煉等行業長期占全市規模工業的七成,重型工業占到八成。因此,近年來隨著可采資源的減少,我們不得不考慮:“一條腿”能走多遠?我們對資源的依賴和幻想還能維持多久?我們將給子孫后代留下什么?
客觀上,礦產資源不可再生,今天挖一鏟,明天就少一鏟。這些有限的資源,其實是我們從祖先那里“借來”的。更主要的在于,資源是把雙刃劍,創造了財富,也留下很多傷痕,帶來一些社會、生態等問題。
大冶因礦而“富”,這是過去;沿襲老路大冶將因礦而“窮”,這是可以預見的未來。在經濟轉型問題上,如果我們這一代繞著走,下一代就無路走。我們毫不留情地關掉了大批“五小企業”,3年多來沒有審批一家礦產采掘企業。
可是,幾千年的冶煉文化已經滲透到大冶人的骨子里,大冶人會“搞礦”全國聞名。我們曾有過爭論:地下資源尚可以支撐一段時間,財政收入在全省還算可以,這時謀劃轉型是不是“瞎折騰”?是不是“從肉鍋往粥鍋里跳”? 這是“成長的煩惱”。3年多的實踐說明,現有的“肉鍋”總有見底之時,必須提前“熬點粥”。也就是說,早轉柳暗花明,遲轉山窮水盡。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出現,更堅定了我們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決心。
當然,轉型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更不能脫離大冶資源稟賦的實際。我們還要依托礦產等優勢資源來做轉型的新文章,走新型工業化之路。在轉型中培育接續替代產業,在轉型中實施換代升級,在轉型中優化經濟結構。與此同時騰籠換鳥,筑巢引鳳,初步形成了機電制造、飲品食品、新型建材和紡織服裝等四大產業集群。
機遇偏愛有準備的頭腦。對于資源枯竭城市的轉型,國家現在有政策、給資金,時機很好,我們只要依靠群眾借勢“跳起來”,全面轉型就能勇往直前。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