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斗拱造型的中國館如何順應時代潮流、體現“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這一主題?中英合作的零碳館對中國建筑有多大借鑒價值?前天晚上,第100期新民科學咖啡館請來世博會中國館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院長何鏡堂和世博會零碳館館長陳碩,他們圍繞“可持續發展時代的傳統中國元素”這一主題,就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建筑理念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對話,并為觀眾解答了這些問題。
在何鏡堂看來,世博會中國館的設計離不開對中華傳統建筑文化的傳承。“傳承作為穩定社會發展和生存的前提條件,沒有傳統的文化是沒有根基的文化”,何鏡堂領導的團隊在設計中國館時汲取“九宮格”、“斗拱”等傳統建筑的精髓,將傳統建筑的結構功能與藝術形態巧妙結合;采用中國傳統文化符號,在地區館最外側的環廊立面上使用“疊纂文字”,展現中國歷史文化傳統;將中國館分為國家館和地方館,一個體現了“天”的感覺,一個則表現了“地”,滲透著“天人合一”的和諧觀。
傳承同樣離不開創新。為了體現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中國館作了新的嘗試與創新,架空式的設計,不但能夠做到夏天遮陽、冬天有6.5小時/天的陽光照射,而且增加了建筑的通透感和公共性、開放性;外墻材料為無放射、無污染的綠色產品,能夠反射熱量,降低能耗;地區館平臺上厚達1.5米的覆土層,可為展館節省10%以上的能耗;館頂的觀景臺引進了最先進的太陽能薄膜,儲藏陽光并轉化為電能;頂層還有雨水收集系統,經過凈化可用于沖洗衛生間和車輛。這些設計思想正契合了低碳的理念,向世界證實了中國建筑設計的創新追求。
“最新的建筑節能技術不在于犧牲人類生活的舒適度,而是考慮如何將浪費的資源收集起來,再次循環利用。”世博會零碳館館長陳碩根據零碳館的建筑設計模式向觀眾講述了“低碳生活”:利用黃浦江水源熱泵作為房屋的天然“空調”、剩飯剩菜被降解為生物質能用于發電、降解后余下的“產品”用作生物肥、用空啤酒瓶作建筑吊頂裝飾材料、利用可再生能源發動汽車、減少污染……這些節能減排技術或是中國正在使用的,或是值得借鑒的。“期待未來20年內,會出現一批由中國自己制造并生產的低碳館。”陳碩的這番話正道出了中國建筑事業的未來發展方向,同時也使更多的城市人對低碳生活報有更大的期待。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