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7-9日,由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主辦的“綠色經濟與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會議”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中國國家改革發展委員會副主任解振華發表演講。
解振華說,在過去的幾年里,中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積極有效的行動和措施,優化產業結構,積極發展第三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提高土地、節能、環保、信貸的門檻,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過快增長,大力淘汰落后的產能。2006年到2009年,關停小火電機組6006萬千瓦,淘汰落后的煉鐵產能8000多萬噸,煉鋼產能6000多萬噸,水泥產能2.1億噸,形成節能能力約1.1億噸標準煤。
解振華再次強調,去年,哥本哈根全球氣候變化大會之前,中國政府進一步提出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目標,即力爭到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的排放比2005年下降40%到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5%左右,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增加13億立方米。這些行動目標是不附加任何條件的,既中國政府為保護全球氣候作出的重大貢獻,也是中國發展綠色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自身的內在要求。盡管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特殊的困難,中國政府將下大決心,盡最大的努力實現已經提出的各項行動目標。
以下為演講實錄:
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氣候變化問題事關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事關我們共同家園的未來,需要世界各國攜手努力,共同應對。這次會議邀集了全球知名政治家、企業家和專家學者,共商發展綠色經濟,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大計,借此機會我想向各位介紹一下,中國應對氣候變化過去做了些什么,今后的目標和期望。
近年來,氣候變化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之一,各國加強溝通合作,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政治意愿在不斷地增強。中國政府本著對中華民族和全人類高度負責任的精神,始終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在推進國內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采取了一系列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和行動,成立了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建立了應對氣候變化的工作體系,頒布并實施了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方案,確定了到2010年在2005年的基礎上單位GDP的能耗下降20%左右,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達到10%左右,森林覆蓋率達到20%的目標。為了實現上述目標,中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積極有效的行動和措施,優化產業結構,積極發展第三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提高土地、節能、環保、信貸的門檻,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過快增長,大力淘汰落后的產能。2006年到2009年,關停小火電機組6006萬千瓦,淘汰落后的煉鐵產能8000多萬噸,煉鋼產能6000多萬噸,水泥產能2.1億噸,形成節能能力約1.1億噸標準煤。加大了科技的投入,投入了136億元用于節能、減排、低碳和循環經濟。實施了十大重點節能工程,推動節能技術改造,形成節能能力約2.6億噸標準煤,加快節能技術和產品的推廣與應用,組織科技專項行動,發布了技術推廣目錄,實施節能產品惠民工程。2008年、2009年兩年,補貼推廣了節能燈2.1億只,2009年補貼推廣了節能高效空調,推動重點領域節能,對年耗能18萬噸標準煤以上的企業開展了“千家企業節能行動”,節能約1.3億噸標準煤。
2009年底,累計完成節能改造1億平方米,發展循環經濟,開展了187個不同類型模式的試點,發布了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推進共半生礦產資源,農作物秸稈等綜合利用,啟動了再制造試點,實施有利于節能減排的經濟政策,采取根據節能效果予以獎勵的方式支持重點項目。補貼、推廣節能產品,實施汽車、家電以舊換新,完善合同能源管理,資源綜合利用稅收優惠政策,提高資源型產品的價格,發揮市場機制的引導作用。加強法制建設,制定并實施了《循環經濟促進法》、《節約能源法》和相關的配套法規。發布了22個高耗能產品能耗限額標準,28個終端用能產品的能效標準,加大節能執法檢查的力度,強化能力建設和宣傳動員,建立和完善節能、統計、監測和考核體系,連續三年對省級政府和重點耗能企業的節能目標完成情況和措施,實施情況,進行了考核評價,推動各地區成立了節能監察機構。中央17個部門聯合組織開展了節能減排全民行動,在全國開展了節能減排低碳宣傳教育。
加快清潔能源發展,有序發展水電,積極發展核電,鼓勵支持農村邊遠地區和條件適宜地區,大力發展沼氣、地熱、太陽能、風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截至2009年底,我國水電裝機容量為1.97億千瓦,核電的在建規模2450萬千瓦,太陽能熱水1.45億平方米,均居世界第一位。風電裝機容量2200多萬千瓦,居世界第三。農村沼氣用戶達到3650多萬戶,實施了天然林保護和退耕還林工程,人工造林面積2200多萬頃,居世界第一,節能約4.5億噸標準煤。2009年底,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已經達到9%,森林覆蓋率達到了20.36%。盡管實現“十一五”目標存在著相當大的困難,但經過艱苦的努力,今年年底我們有望實現單位GDP能耗在2005年的基礎上降低20%的目標,可再生能源的比重達到10%的目標,在保持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們相當于少排放二氧化碳15億噸以上,這是中國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的實實在在的重大貢獻。
[解振華]:女士們、先生們,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加快發展低碳技術和低碳產業,實現低碳綠色增長,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發展的重要潮流,中國是發展中國家,是一個有13億人口和1.5億貧困人口的大國,主要資源的人均占有量遠低于國際平均水平,環境的承載能力十分有限。當前,又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的歷史階段,面臨著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保護環境的多重挑戰,減少能源資源的消耗,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是中國切實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發展經濟和應對氣候變化共贏的內在要求。未來相當一段時間,中國的能源需求還會合理的增長,但我們絕不重復發達國家傳統的發展道路,也不會靠無約束的排放溫室氣體來實現我們的經濟發展,我們將把應對氣候變化作為國家重大戰略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中長期規劃,大力發展以低碳排放,循環利用為內涵的綠色經濟,逐步建立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工業、建筑、交通體系,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少,經濟和環境效益好的國民經濟結構。
去年,哥本哈根全球氣候變化大會之前,中國政府進一步提出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目標,即力爭到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的排放比2005年下降40%到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5%左右,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增加13億立方米。這些行動目標是不附加任何條件的,既中國政府為保護全球氣候作出的重大貢獻,也是中國發展綠色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自身的內在要求。盡管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特殊的困難,中國政府將下大決心,盡最大的努力實現已經提出的各項行動目標。
女士們、先生們,今年的年底將在墨西哥坎昆舉行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其核心任務是繼續按照巴黎路線圖的要求,加強京都議定書的全面有效和持續實施,為推動坎昆會議取得積極成果,各國應在公約推進基礎上加強互信,深化合作,努力實現發展經濟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雙贏。
第一、堅持共同帶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實現全球范圍的公平發展。發達國家200多年的工業化過程當中排放了大量的溫室氣體,是造成當前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理所當然地要承擔大幅度減排的歷史責任。發達國家已經過度的占用了地球有限的大氣資源,擠占了廣大發展中國家基本生活所需要的排放空間,而廣大發展中國家還處于工業化的初級階段,限制其發展空間既不公平也不合理,從現實能力看,發達國家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掌握著先進的低碳技術,而發展中國家既沒有財力,也缺乏技術手段,還面臨著發展經濟,消除貧困,應對氣候變化的多重艱巨任務,這就是為什么發達國家必須要率先大幅度減排,為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騰出必要的排放空間,同時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支持,使發展中國家能夠有資金、有技術、有能力采取減緩和順應氣候變化的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
第二、各國應同舟共濟,實現合作共贏。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需要各國各盡所能積極行動,攜手合作,共同應對,在哥本哈根會議上,各國展現了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政治意愿,哥本哈根會議之后,大多數發達國家都提出了中期減排目標,宣布了將快速啟動資金的具體數額。許多發展中國家提交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方案,在此情況下,最為關鍵的是把各國所表達的政治意愿和所做出的承諾變成現實的行動,切實履行各自的責任和義務,技術創新和轉讓,對于實現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至關重要。發達國家在工業化過程當中積累了很多氣候友好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只有充分利用這些現有的氣候友好技術,研發新的低碳技術才能在全球范圍內用較低的成本實現盡可能多的溫室氣體排放,也才能夠使綠色經濟、低碳產業成為各國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新的領域、新的亮點。
第三、積極推動氣候變化的國際談判,實現、落實巴黎路線圖的目標。哥本哈根協議重申了共同帶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確認了巴黎路線圖雙軌談判機制,反映了各國在長期目標,資金、技術、減排目標和行動透明度等一系列問題上的共識。氣候變化談判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進展,但是距離達成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還有相當大的差距。我們相信,只要各方堅持將《公約議定書》作為法律基礎,按照談判的建成由締約方驅動,公開、透明,廣泛參與,協商一致的原則,盡快把哥本哈根會議達成的共識落到實處,尋求務實的解決方案,坎昆會議就一定能夠取得預期的成果。 中國將進一步加強與世界各國不同利益集團的對話與交流,增進相互了解,建立相互信任,推動形成良好的國際合作氛圍與環境,為坎昆會議的成功發揮積極建設性的作用,為保護全球氣候,推進世界的可持續發展做出新的貢獻。謝謝!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