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貴州銅仁萬山汞礦二坑附近的劉老漢,上肢和頭部經常劇烈顫動,不但沒有勞動能力,連生活也無法自理。因為他曾在汞礦冶煉廠的化驗室工作,大量吸入了汞蒸氣,導致嚴重汞中毒……
而這并非孤例。世界最著名的汞中毒事件發生在上世紀50年代,生活在日本熊本縣水俁灣的居民突然發現身邊很多人患上了不明原因的神經性疾病,手腳痙攣,口齒不清,失去視覺和聽力……患病人群迅速擴大,嚴重者不治身亡;部分新生兒畸形、癡呆;居民又發現,家里飼養的貓,海灣的水鳥也出現了同樣的癥狀。
“水俁病”直到1956年才被確認。其發病原因是,日本智索公司從1932年起,在氮肥生產中用汞作催化劑,副產品劇毒化合物甲基汞未經處理就排入水俁灣海域。居民食用了甲基汞嚴重超標的魚類,導致汞中毒。
首輪政府間汞談判拉開序幕
汞,俗稱水銀,在自然界多以硫化汞形式存在,其絕大多數化學形態都具有較高毒性,可以通過揮發、溶解、沉降、甲基化和反甲基化,在大氣、土壤、水體中進行轉移和轉化,并在生物體內富集,放大危害。
為避免汞造成更多的環境污染,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組織的首輪政府間汞問題談判,將于6月7日到11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環境保護部有關人士表示,國際汞談判將舉行5輪,除今年6月外,還將在2011年舉行兩輪談判,2013年1月將舉行最后一輪談判,屆時,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政府,有望達成國際汞污染控制公約。
據估算,目前每年全球人為因素向大氣共排放汞近2000噸,其中燃料燃燒占40%以上,其它排放源按排放量排序依次為黃金冶煉、有色金屬冶煉、水泥生產、垃圾處理等。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潘小川說,歐美發達國家在工業化初期向大氣環境排放大量的汞,但近年來由于各類污染物控制設備的大規模安裝運行,石油和天然氣等清潔燃料的使用,汞排放呈遞減趨勢。與之相反,發展中國家煤炭消費總量逐年增加,金屬冶煉等汞排放量較高行業發展迅猛,汞排放量呈增長態勢。目前,亞洲地區的汞排放量已超全球排放總量的一半。
據北京地球村環境教育中心收集的資料顯示,汞減排、汞限制行動已逐漸在世界各地鋪開。國際社會已要求印度在2010年禁止聚氯乙烯行業使用汞的產品;美國使用汞的企業數量已縮減到10%以內;歐盟大部分工廠將在2020年停止對汞的使用,并將在2011年開始全面禁止汞產品的出口、排放和金礦開采過程中汞的使用等。
中國汞污染“家底不清”
水俁病的罪魁禍首是化工生產所排放的汞,中國汞排放的現狀如何?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環境保護部工作人員表示,目前,我國只有一些水體中的汞污染數據,沒有大氣中汞含量的數據,總而言之,存在“家底不清”問題。而“家底不清”,也是所有接受記者采訪的專家的一致看法。
不過,北京師范大學環境歷史學博士生毛達,對2009到2010年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上公開發表的、標題帶“汞”的690篇學術論文進行了總結,發現:在我國北方農村的空氣中,汞含量高于國外農村,但低于國內其他地區,污染風險較小,但重慶市主城區空氣中汞含量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在水體中,黃河中下游地區和長江的馬鞍山段、烏江中上游,汞含量都較低;但在河口海岸,富營養化的水體有助于甲基汞的形成。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