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憐的一點市場增量根本無法滿足行業產能的高速擴張,表現出來的結果就是太陽能熱利用市場普遍低迷。”業內人士稱,2010年的行業低迷是行業產能過剩的必然反應,質量投訴及售后服務問題不過是加劇了行業的銷售困局。
如今,行業已基本接受的共識是,2010年的行業低迷不是暫時的個別現象,而是全行業階段性的發展回落。“2011年能否走出持續低迷的狀態還充滿變數。”業內人士說,但能肯定的是再現2009年的井噴式增速已基本無可能。
不過,業內人士認為,在井噴式發展之后,行業出現一些下滑或回調也是必然的,而產業結構仍處于調整階段,逐步回暖的苗頭雖還很不清晰,但幾乎所有業內人士都認為,太陽能熱利用產業形成如同家電產業幾家大企業占據80%左右的市場格局將是產業的必然規律。
新標準指向明確 未來增長仍可期
原本整個太陽能熱利用行業興沖沖預備全力起跑,“摩拳擦掌”朝千億銷售額沖刺,卻發現消費者根本“不買賬”。而癥結一部分與那些中小企業有關。行業因此開始寄托于標準的規范以帶來變革。
據透露,新的太陽能熱水器行業標準由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下的全國太陽能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制定,涉及提高集熱效率、全天候使用、輔助能源(包括電力)、智能化控制系統四個重要方面,其中熱轉化率由過去的7.5提高到7.7;以電為輔助能源的太陽能熱水系統實施標準和儀表跟主機配套標準也已確定。
據悉,此前的太陽能熱水器國家標準沒有強制性,而新的標準中有關能效標準將是強制標準,該標準已經處于報批的階段。
不過,在一些觀察人士看來,新的行業標準和能效標準能否因此規范乃至“升級”整個太陽能熱利用產業卻是疑問猶存。
有觀察人士就此指出,在家電下鄉的大機遇下,很多太陽能企業只追求利潤最大化,卻始終未能扎實對產品進行技術升級,質量提升,反而代之以過分強調功能或宣傳外觀,自然經不住考驗,甚至損害整個行業形象和信譽,引起消費的信任危機。在觀察人士看來,太陽能行業能不能有大增長,在于打開消費需求,消費者因此才是終極判官,太陽能行業中小企業數量多,產品技術、質量都參差不齊,行業監管力度不足,僅靠規范的新行業新標準或難以讓行業有起色。
不過,羅振濤卻很樂觀。羅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太陽能行業新標準和能效標準都對太陽能熱利用產業的結構調整指向明確,就是要培育5家至10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有很強國際競爭力的、年產在400萬平方米以上的太陽能大型骨干企業及專業配套企業以及專業化工程企業,使大型企業強者更強。實際上,2010年的情況已經顯示大企業都在增長,家庭作坊、小企業關的卻不少,兩極分化的調整是行業的主旋律,而通過新標準實現結構調整,扶優扶強,對行業一些低水平的重復建設、同質化進行糾正,行業的整體水平就將提高。
羅振濤介紹,盡管2010年行業遭遇低迷,但若拉長視線,仍可發現行業持續增長的大趨勢。“2010年太陽能熱水器總產量已經達到4900萬平方米,10年間增長了7.6倍,全行業產值達735億元人民幣,比2009年增長了22.5%,其中真空管總產量達4600萬平方米,增速15%,太陽能熱水器保有量比2000年增長了7.6倍。”
國家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十二五”發展規劃對太陽能熱利用高度重視,到2020年要將太陽能光熱作為最重要領域。羅透露,1月下旬國家能源局就將召開會議啟動全國108個縣市的農村用能項目,其中關于太陽能的規劃有可能是3000萬到5000萬,包括太陽能采暖和熱水功能。其次,目前有關農村的建筑節能以及國家有關部門醞釀的其他熱利用項目都將顯著提高市場利用規模,對于2011年的太陽能行業都將是政策環境上的促進。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