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生光電董事長沙曉林認為全球光伏產業發展可分為兩大階段——在度過2001年至2010年“貴族化的太陽能”階段后,目前正進入平民化階段,“一旦發電成本降下來,中國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將如同現在的風能一樣獲得快速的增長。”
“貴族化的太陽能”
在2001年至2010年期間,用戶市場集中在歐洲,主要產品為晶硅電池,以屋頂工程為主,高度依賴政府的高補貼政策以及高上網電價,屬于“貴族化的太陽能”。
在這一時期,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場為德國市場。2000年,德國開始實施可再生能源法,采用“固定上網電價”政策。以2010年為例,其光伏上網電價根據容量大小以及與建筑結合程度,光伏所發的每度電價格在0.3457歐元至0.4706歐元之間,折合人民幣約為3.0元至4.1元每度。
受德國優惠的上網電價影響,德國成為全球光伏產業發展的巨大驅動力。德國光伏系統的新增裝機容量從2000年的40兆瓦,上升到了2009年末的9149兆瓦,增長了200多倍。德國在2009年的光伏新增和累計裝機容量也居于世界首位,分別占世界總量的45%和40%。
據海外上市的中國光伏企業2009年年報,不少晶硅企業逾70%銷售收入來自高上網電價、高補貼的歐洲市場。其中天合光能為93.3%;英利為89.5%;尚德為74%。
德國光伏市場的高補貼,使光伏企業可以選擇成本相應較高的晶硅技術;同時德國光照條件差,又強調屋頂安裝模式,有限的光照與有限的面積使得光電轉化率成為了發電組件優劣的關鍵因素。在這種情況下,高轉化率、高成本的晶硅太陽能電池成為了市場的主流,以中國為例,在產能上,2009年晶硅電池是薄膜電池的十多倍。
“平民化階段”
“但隨著發達國家逐漸削減光伏發電補貼,同時全球開始逐漸建造光伏電站,光伏電站從2011年開始至2020年將逐漸轉移到發展中國家。而薄膜電池將成為最主要的光伏應用產品。”沙曉林表示。
他認為,光伏發電的大面積普及必然是在低補貼的情況下才能夠實現的。對于發展中國家,比如中國,一方面沒有巨大的財力去進行補貼,另一方面,大部分地區光照良好,荒地豐富,在這種情況下,薄膜電池低轉化率的缺點將最小化,而其廉價的特點將體現出來。
“轉化率低無非是光伏電站占地面積更大,但是對于中國的西部,荒漠化地區很多,新增的土地使用量不會增加多少成本。”沙曉林稱。
沙曉林預計,2012年,隨著火電成本隨煤炭開采和運輸等費用而逐年增加,再考慮到碳排放的隱性成本,火電可能與太陽能發電在每度電0.5元左右產生交叉,這樣國內便可在無需大量補貼的情況下實現光伏發電的全面普及和應用。
沙曉林說,上述這種大規模的荒地光伏電站建設便是光伏產業發展的第二階段,即所謂的平民化階段,“一旦發電成本降下來,中國的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將如同現在的風能一樣獲得快速的增長。”
“去年我們的裝機容量不足1吉瓦,但一旦實現低價發電之后,可以迅速增長到5吉瓦、10吉瓦甚至20吉瓦(1吉瓦=1000兆瓦)。”沙曉林預計,這將不僅僅增大國內的清潔能源比重,更將培育出一個全新的年產值數千億的先進制造業。
為此,沙曉林在上海建立強生光電總部,在未來專注發展非晶硅薄膜電池生產,“我們計劃用三年時間,在南通、吳江再建設20條生產線,在上海建設20條生產線,總產能達到1.5吉瓦,加上配套建設光伏電站,將形成年銷售額超100億元的總部經濟規劃。”
之所以把強生光電總部設在上海,沙曉林認為主要出于以下考慮:上海具有人才研發、航運和航空等完善的交通基礎設施等優勢。
他表示,強生光電總部具備管理指導平臺、銷售平臺、融資平臺、研發平臺、物流平臺。而要起到這些平臺優勢,總部落戶上海是最佳選擇,而在其他地區是難以實現的。
沙曉林透露,上海對光伏產業的政策扶持,是他準備將生產線建在上海的原因之一。他稱,閔行區目前就有對每條落戶該區的光伏生產線補貼1000萬元的政策。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