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縣將縣內葉堡鄉等地的86家小粉坊予以取締關閉,代之以一家“污染零排放,投資300多萬元,年產1000噸粉條的全自動封閉式粉條生產線”,根治了對葫蘆河秦安段的重度污染,當地傳統的粉條加工業終于實現了環境保護和產業發展的“雙贏”。
2005年底,我隨隴原環保世紀行“追蹤水污染”記者團來到秦安縣采訪時了解到,葉堡鄉加工粉條的歷史相傳已有200多年。自上世紀80年代初恢復生產以來,卻長期保持小作坊、粗放型、小規模的生產模式。這些加工點設備工藝落后,大部分使用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的加工設備,按照國家標準,這里生產的淀粉是二、三級產品,在市場競爭中,為爭取客戶,粉坊競相抬高洋芋收購價,壓低產品銷售價,致使產品長期處于低級發展階段,無注冊商標、無品牌、無包裝,加工利潤越來越低,導致質量下降,收入減少的惡性循環。大部分粉坊連維持生存都成問題,根本談不到上馬治污設施。此外,葉堡鄉粉坊集中的區域,也是秦安縣水源保護區所在地。粉條加工不僅對地表水造成了嚴重污染,也威脅到縣城居民的用水安全。
為保護水源地環境,縣鄉政府決定結合小城鎮建設,建立工業小區,創辦淀粉加工龍頭企業,把有實力的粉坊統一搬遷到工業區,實行污水循環利用和集中處理,減少對葫蘆河的污染。引導粉坊加工向規模化、多元化、高品質發展。近5年過去了,這個設想最終變成了現實,葫蘆河有望告別黑水白沫,重現清水碧波。今昔比對,不由得為這來之不易的環境保護成果感到高興,也期盼當地的粉條產業能夠做得更好。
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到底是什么關系?這個問題的答案,在國家提倡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強力推行節能減排的當下,大部分人都有明晰的答案,兩者必須協調發展,絕不能因為發展經濟而犧牲環境。國家從產業政策到金融、用地等方面,為保護環境設置了重重門檻,使得各項環保措施能夠落到實處,這的確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體現。然而,環保和發展“雙贏”的觀念要落實到每個項目,每個地方,還需要加倍努力。就在幾年前,我在省內各地形形色色的冶金、造紙等污染嚴重的企業采訪時都能夠深切感受到,當地相關部門和企業不是不知道這些企業會造成環境污染,但在經濟效益和保護環境的選擇中,往往是環境保護讓了步,做了犧牲。自然環境也是重要資源,而且一旦破壞,即便付出比因破壞它而獲得經濟收益更大的代價來彌補,也不一定能夠完全恢復,這個道理雖然簡單,卻是在失去了湛藍的天空、清新的空氣、純凈的水以后,才成為我們的切膚之痛。為了一兩代人的眼前利益,犧牲子孫萬代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這樣得不償失的事,絕不能再繼續干下去了。
作為一個經濟欠發達、生態脆弱的西部省份,甘肅要在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同時,實現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的“雙贏”,任務不可謂不艱巨。我們需要法規和政策層面的措施來保證,更需要全社會每個人清醒的認識,點滴的落實。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