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近日,財政部公布了一系列汽車產業的財稅優惠政策,其中就包括將繼續實行推廣節能汽車和新能源汽車的財政補貼政策。同時,還表示在此次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自2008年四季度以來,中央推出的一系列在汽車產業方面的財稅優惠政策,對擴大內需,推動節能減排,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也進一步加快汽車產業的結構調整升級,促進了節能減排和資源的循環利用;繼續實行結構性減稅將是2011年積極財政政策的重要內容之一。
新能源汽車的推廣存在著一個瓶頸,即由于研發和生產成本高,直接導致了新能源汽車市場售價過高,比普通汽車的價位平均高出30%,這對普通消費者來說是難以接受的。而新能源汽車的銷售不旺,直接導致了汽車企業無法擴大生產和降低生產成本,如此一來,新能源汽車的推廣將十分困難。而要突破新能源汽車推廣的瓶頸,政府補貼將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從國際經驗來看,西方發達國家為推動新能源汽車的產業化和商業化,均采取了對購買節能和新能源汽車進行補貼的做法。
然而,節能汽車的補貼政策是否真能切實惠民、真能落到實處?從目前業界反映的情況來看,在節能汽車的推廣中的確存在著諸多問題。這主要是因為,補助資金主要是直接撥付給車企,而車企又是通過一些4S店將補助金直接返還給消費者,因此一些汽車經銷商精心設計了一系列的騙取補貼金的花招,諸如:以降價的形式縮水優惠、必須加裝內飾才能購買現車、人為限定車型、甚至直接告之沒有現車可提等等。去年12月初,針對在新能源汽車消費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工信部、發改委、財政部三部委特意聯合發布了《“節能產品惠民工程”節能汽車推廣專項核查辦法》,旨在嚴查惠民節能汽車補貼中的種種“摻水”行為,力保百姓的實惠落實到位。
但是,新能源汽車徹底走向市場將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政府的補貼只能是一時的權宜之計。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要想到達普及程度,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政府補貼只能做為“催化劑”;真正想在市場上站穩腳跟,主要還是依靠企業的內生動力,依靠加強對諸如:動力蓄電池、燃料電池、驅動電機等關鍵技術的掌握。可以預見的是,政府補貼的額度是有限的,并且是逐步減少的,那么,在將來的市場競爭中,不論是國內品牌還是國際品牌,誰能夠搶占核心技術的制高點,誰就能在將來新能源市場上的競爭中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并最終成為市場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