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底,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研究所合作完成的《中國經濟刺激計劃對氣候與能源的影響》報告發布。報告指出,4萬億元投資計劃在刺激經濟、恢復增長方面已經收到了良好效果,在遠期對節能和碳減排的積極貢獻將不斷加強。
4萬億投資是2008年11月,國務院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提振內需,恢復經濟平穩發展而提出的。在4萬億投資中,有2100億元投向節能減排與生態工程建設;有800億-1000億元流向核電項目(福清核電等)。
研究發現,4萬億投資,尤其是增加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是該經濟刺激計劃成功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原因。這一舉措短期內(2009年-2010年)使中國能耗增速加快,使原有的碳排軌跡有所提高。但從長期看來,4萬億投資對節能減排有積極貢獻。首先是鐵路、地鐵等軌道交通網絡建成后,憑借其相對公路交通的能耗優勢,在2020年預計將為交通領域帶來20%左右的能耗節約,合2.2億噸碳排放。其次是節能改造和核電站項目將從2010年起陸續發揮作用,而高耗能工業的高額投資不可持續,因而從2014年起4萬億投資對能耗影響將由負面變正面。預計到2020年,4萬億投資將帶來2.7億噸左右的年減排能力,使中國碳排放量將由模型理論預測的96.3億噸下降到93.6億噸。
但是這一數字與中國提出的2020年單位GDP減排40%-45%的目標還有很大差距。
對此,報告建議中國大力發展低碳經濟,還需要采取進一步的措施,如加強高耗能領域節能,提高新建項目節能標準;以“智能電網”和“信息高速公路”為突破,打造低碳式經濟增長平臺;支持以電動汽車為代表的重點新興低碳型產業的發展以及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潛力等。
中國承諾到2020年,單位GDP減排40%-45%,非化石能源占到15%。面對這一宏偉目標,正在制定中的“十二五”規劃成為重頭戲。將于不久后問世的“十二五”又將有哪些大手筆呢?“雖然‘十二五’規劃的具體文字還不清楚,但是節能減排、發展低碳經濟,建設兩型社會的大方向和大趨勢已經非常明了,節能減排、大力發展新能源是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必經之路。有了‘十一五’的實踐經驗和前期準備,有了各級政府和各利益相關方的決心與努力,相信‘十二五’規劃中提出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WWF中國副代表李琳信心十足地對本報記者表示。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