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跨入“十二五”門檻,如何探索獨具特色的低碳模式?發展低碳經濟還有哪些瓶頸制約需要破除?這些成為正處于加快推進工業化、城市化階段的江蘇省不斷思考的問題。
據了解,2001~2008年,江蘇省萬元GDP能耗逐步下降,低于全國水平。但是全省的碳排放量增長較快,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均增長率為11.26%,雖然低于同期18.11%的GDP增長率,但高于我國10.23%的碳排放年均增長率。特別是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非金屬礦物質品業、造紙及紙制品業和紡織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和金屬制品業7個行業,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到所有行業的90%以上。
在巨大的碳排放壓力下,江蘇省將降低工業碳排放作為首要任務進行“減壓”,試圖走出一條適應江蘇發展的低碳模式。
智能電網如何助力低碳實踐?
江南大學教授吳林海目前承擔了江蘇省社科基金項目“無錫發展低碳經濟研究”,他告訴記者,低碳經濟主要是指依靠技術創新和政策措施,建立一種較少排放溫室氣體的經濟發展模式,其實質是能源效率和能源結構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重點是替代當前的化石能源發展模式,目標是減緩氣候變化和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
而江蘇缺少能源的省情和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使經濟發展面臨更多來自低碳的壓力。為此,江蘇省電力公司著力在優化能源結構上下功夫,全力推進清潔能源應用;助力重點企業節電降耗,推動全社會節能,促進全省單位GDP能耗不斷降低。2010年,江蘇省累計節能約200萬噸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硫排放約3.6萬噸,總節能效益約16億元。
為使電力行業走出一套適應江蘇省情的低碳模式,江蘇省將智能電網列入全省重點發展的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南京江寧開發區的智能電網產業已先后引進了南瑞繼保、國電南自、金智科技、科遠股份等60多家企業,成為國內電力自動化產業發展高地。2009年,南京江寧開發區引進總投資超過100億元的國家電網智能電網科研產業基地項目。
據介紹,智能電網具有安全水平高、適應能力強等優勢,能夠適應風能、太陽能發電等各類間歇性、隨機性能源接入和消納的需要,能為大規模開發和利用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提供堅強支撐。建設發展智能電網,到2020年,可使全國每年減少煤炭消耗4.7億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3.8億噸,有利于2020年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