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日本現有的技術能力,到了2030年,日本很可能變成一個“能源出口”大國---一方面出口自己用不完的能源,另一方面出口提供能源的技術。這其中的預見、判斷、巧思和執行,都值得我們細品和學習
過去幾年在日本采訪時,常常聽到日本人說:“日本是個能源小國,我們不能不特別注意節能和發展自己的節能技術。”最近這一兩年再去日本采訪,則開始不斷聽到日本企業界人士說:“我們正向能源企業轉變,日本要成為一個能源出口國。”
出現這種變化,并不是日本人前后矛盾,而是能源匱乏的日本由于眼光超前,能源產業在這些年拔足先奔,早已今非昔比。
“我們是世界第二大硅制造廠家,用我們的產品能夠很容易地組裝成太陽能電池。”株式會社薩姆科(SUMCO)總裁田口洋一對《望東方周刊》說。比薩姆科更厲害的全世界最大的硅制造廠家---信越化學工業公司也是日本企業。太陽能電池主要是由單晶硅或多晶硅的硅片來組裝的,出口硅片實際上就是出口能源。
連我們所熟悉的日本家電企業,也開始了“能源化”。松下電器集團董事長中村邦夫不久前對《望東方周刊》記者特別談到,“松下公司將成為一家能源企業。”松下已經收購了三洋電機公司,因為后者擁有出色的太陽能電池生產及電能儲能技術。中村邦夫認為,有了這些技術,就能在下一輪的轉型中幫助松下立于不敗之地。
企業紛紛轉型“能源”的背后,是日本國家政策的強力推動。由于缺乏能源,日本政府一貫重視能源戰略。如果梳理一下二戰后的60余年,會發現日本在戰后較早的時期,就已經從以煤為主要能源的時代迅速過渡到了“油主煤輔”。盡管在上世紀70年代兩次經歷了石油危機的打擊,但由于早有準備,能源問題并沒有阻礙日本的發展。進入本世紀以后,日本開始更加重視核能,并進一步發展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戰略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搶占硅生產鏈條的制高點
國際能源組織(IEA)在2008年做了一個預測:到2030年,新能源市場規模大約是2006年的6倍。新能源中,約50%將來自風力發電,30%來自生物及垃圾發電,剩下的來自太陽能,地熱、潮汐等也具有一定的提供能源的可能性。
從總體能源構成上看,國際能源組織認為,到2030年,煤將占36%,天然氣為23%,水電19%,核電6%,石油4%,新能源則將占到12%。目前我們最依賴的石油,到2030年將只比太陽能發電規模大1%,雖然也還算重要,但對于產業及居民生活的影響,將遠遠不如今日。
日本是個每年有十余次臺風來襲的國家,在某些年份一年中甚至會遭遇20次以上的臺風,因此風力發電對日本來說有不小的風險。而日本的長處是工業生產能力強,把新能源的重點放在太陽能上,就成了日本能源戰略的自然選擇。
在推動太陽能的方式上,日本是“國家層面在開發出某種生產方式后,就將其推入到商業化階段,把這個技術轉讓給民間,讓民間來最后完成大規模生產”,薩姆科總裁田口洋一對《望東方周刊》說。
本刊記者在日本參觀了薩姆科公司的多晶硅生產線。7米高、數噸重的多晶硅是通過一個電磁爐用幾天時間連續鑄造的方式鑄成的。如果不考慮效率的話,截面在一平方米以上的多晶硅可以無限鑄造下去。工廠里沒有人戴口罩,沒有我們在國內常聽說的多晶硅生產過程中的污染問題。經過去皮剪裁后,太陽能電池用多晶硅片就生產出來了。
目前從太陽能電池的組裝上看,日本的總產量尚不能和中國相比,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電池組裝廠家在中國。但需要強調的是,從原材料開始生產多晶硅或單晶硅的最大廠家在日本。日本企業之所以不大規模做組裝,是因為利潤不夠大。日本在硅生產鏈條上已經占據了制高點,今后中國企業要在硅提取方面爭奪日本廠家占據的國際地位,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