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生意場訊)作者:龐亞輝
央視2011年“11•8”黃金資源廣告招標金額再創歷史新高,從招標結果看,有新晉的面孔,有堅守的面孔,更有主動退出的企業。史玉柱在招標會結束后通過微博總結:“有2個標填得金額低了,不足50萬,導致未入圍,這是10年來我參加央視招標從未出現過的失誤。健康業務招標,正副總裁出價十分謹慎保守;網游業務招標,是為明年主推征途2做預備的,有關政策尚不明朗。美的、格力、雨潤舉牌夠狠,嚇死我了。”
其實,央視平臺廣告投放只是企業廣告投放組合的一個方面,而且并非誰都能上,誰都愿意上。除了央視外,還有衛視及地方臺,以及電臺、網絡、報紙、戶外、短信等,廣告的投放平臺多種多樣,這需要根據企業的不同需求、不同發展階段、不同市場操作策略,以及消費者群體的定位加以綜合考量組合。
“我知道我的廣告費有一半是浪費了,可問題是我不知道哪一半被浪費了。”美國著名商人約翰•華納梅克的話,雖然是100多年前提出來的,但依然適用現在如飛蛾撲火般燒廣告的眾多企業身上。廣告燒了,但是不是有效?是不是50%有效?如何趨近于100%有效?這都是個問題!
與目標消費群俱進
正當人們開始談論曾經鎖定70后群體的李寧“老了”的時候,一夜之間,李寧蛻變了:商標標識更新,推出了“Makethechange”品牌廣告語,一切廣告傳播重心均圍繞90展開,意欲成為90后的李寧。此舉,讓李寧年輕20歲。這是廣告傳播與目標消費者群重新升級鎖定相匹配的一個典型案例。
“Q”是什么味道?可能無人能說的上來,但當你發現雙匯推出“Q腸”、喔喔推出“Q豬”等食品的時候,你就會明白,這是為互聯網一代開發的產品,它是互聯網的味道。相應的,這些企業的營銷傳播亦更多地是在借助互聯網進行開展。因為它們的消費者群體在這里,是一個互聯網的大社會區。誕生于互聯網一代的90后幾乎不會再守著電視過日子,智能手機、電腦等無處不在的互聯網就是他們的社交和生活,只有在這里才能夠天天找到他們。看電影、電視劇都是通過互聯網視頻,購物上淘寶已經成為了他們的一種習慣。
與營銷策略俱進
縱然中央電視臺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和不可替代性,是一個非常好的廣告投放平臺,但這也需要與企業的營銷策略相結合才能產生最大的效益,避免50%甚至更多的廣告資源的浪費。比如當一個企業試圖在幾個重點市場進行開拓的時候,相應的無區域界線的央視平臺就未必是首選平臺,而是應該與所確定的重點市場的廣告傳播平臺進行深度立體合作,只有這樣“戰略市場優先發展”的目標才能夠實現。再比如,央視雖然覆蓋全國,但是在廣東卻沒有多大的影響力,當地人更喜愛看本港臺、翡翠臺、鳳凰臺等頻道,這同樣需要在廣告投放時給予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