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場訊)作者:史光起
提升組織信心7要素
1929年,加拿大小麥生產過剩,于是,美國為了增強本國貿易競爭力,強迫國內壓低谷物的銷售價格。由此引發了歐洲、美洲,甚至亞洲的全球性農業衰退。這就為接下來的金融危機埋下了伏筆。但是,這些并沒有引起美國的重視,當時的美國經濟在高速發展,發展速度遠超過歐、亞等各州。但美國國內卻政府腐敗混亂,體制問題明顯,國內農業極度落后,農場主紛紛破產,農民流離失所。大城市中,新興工業的發展使一部分人獲得了暴利,而傳統工業卻面臨危機,大量工人失業。城市里的市民享樂成風,不愿意去辛苦勞動賺錢,轉而尋找投機的途徑,股市等金融資本市場因此開始興旺發達。
當時,全美1/3的國民收入被5%的人占有;60%的家庭年收入僅為溫飽水平,還有21%的貧困家庭吃不飽穿不暖,社會兩極分化嚴重。由于大部分財富都集中到了極少數人手中,社會購買力明顯不足,導致商品過剩積壓,資本輸出困難。雖然金融巨頭們在股市等投機中都獲取了暴利,但獲得的資金并沒有被投入到再生產中,而是繼續投入到了資本市場里,美國大部分財富都囤積在了看不見的資本市場中……此時的美國已經危機四伏,但是,這些問題都被表面的極盛繁榮所掩蓋。終于,嚴重脫離了實體經濟的虛擬資本市場崩潰了,美國股市上演了那幕讓經歷過的美國人終生難忘的“黑色星期四”。
1929年10月24日,美國華爾街股市大暴跌,后被稱為“黑色星期四”,隨后一路下挫,谷底時,股指下跌90%,5000億資產瞬間蒸發。由此引發了全國,繼而帶動全球的經濟危機。購買力迅速下降,貨物大量積壓,交通運輸幾乎全部停止,工廠大面積停產,86000家企業破產,失業人口超過1300萬,銀行全部破產或停業。美國的經濟危機迅速蔓延到英、法、德、日等其它資本主義國家,這些國家又導致其殖民地的經濟危機,最終演變為了世界性的危機,此次危機造成的經濟損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全球總損失的兩倍。
潰堤般的經濟風暴背后是巨大的信心危機作為推手,怎樣的力量才能扭轉信心的危機呢?信心的力量又是否能挽救世界經濟的危局呢?
1、承擔責任
面對危機,美國時任總統胡佛采取的應對策略是奉行自由放任的處理態度,妄想讓受到重創的經濟自我恢復。他反對政府干預經濟,也不去穩定瘋狂下跌的股市,否決所有國會的救濟方案。為了保護本國的利益,胡佛政府大幅度提高關稅,抵制進口商品沖擊本國商品,此舉導致了其他國家也紛紛高筑關稅壁壘,連接世界經濟的閥門被一個個關閉,更加加劇了世界性的經濟危機。
美國國內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工廠倒閉,銀行關門,失業工人、乞討者隨處可見。與工業遭受同樣命運的還有農業,農業生產力的嚴重過剩引起了生產力的大倒退和大破壞,許多農場手工勞動取代了機器操作,農田管理質量急劇下降,一面是饑寒交迫的廣大人民無米下鍋,無衣可穿;一面是資本家手中的谷物、棉花等農作物爛在地里或被當作燃料焚燒,牛奶、咖啡等飲料被倒入江海,牲畜被趕到河里溺死。
胡佛的放任政策等于在保護處于強勢地位的資本家們,讓他們可以隨意盤剝弱者,使少部分強者橫強,大部分弱者恒弱,致使社會的基礎開始發生動搖。1930年3月,美國爆發了125萬人參加的大示威,胡佛命令軍警開槍鎮壓游行請愿者,釀下了美國歷史上最慘烈的悲劇——星期四血腥大屠殺事件。
面對這一切的人為災難,胡佛總統不是積極承擔責任與改進,反而是推卸責任,把一切推給市場、推給國民、推給世界。一個國家的最高領導人都這樣,政府的其他官員自然更不會出來承擔責任。推卸責任成風,沒人想解決問題的辦法,都在想如何把問題推出去。這導致了國民信心的喪失,繼而引發更大規模的恐慌,美國跌入惡性循環的漩渦,使危機進一步加重。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