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氣候變化和能源緊缺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正被各國重視。記者在河北、山西、上海、內蒙古等省份采訪發現,“高碳模式”已在一些城市中亮起“紅燈”,謀求低碳發展漸成共識。作為低碳經濟的重要載體,低碳城市正向我們款步走來……
“高碳模式”遭遇“紅燈”
發展“轉型”任務緊迫
太原是我國重要能源重化工基地,長期以來,粗放、落后、資源依賴型的傳統經濟發展模式雖然使該市經濟穩步增長,但也使該市戴上了沉重的“黑”帽。市政府副秘書長崔樹民說,2006年前后,全市在資源、環境、社會心理等多方面都面臨極限。
據一些太原市民回憶,當時天空長期灰蒙蒙,被譽為母親河的汾河斷流十余年、兩岸雜草叢生、流經市區的支流全部淌著烏黑發臭的污水,東山地區垃圾遍布、西山地區則煤塵漫天。市民金寧說:“一到冬季取暖期,天空就像扣上了黑帽子,街道兩旁看不到綠色,地上全是黑色的灰塵,夜里睡覺都嗆得不行。就連路邊的麻雀也是黑的,滿街看不到一個身穿白色衣服的行人。到了晚上,就算公園里也很難看到散步的人。”
太原是我國眾多大中城市的一個縮影。記者采訪了解到,目前我國城市建筑和交通領域用能不斷增長,機動車保有量快速增加,每年有數以千萬計的農村人口轉移到城市,導致能源消耗總量不斷增加、城市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同時,城市化推動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和住房建設,帶來了對鋼材、鋁材、水泥、玻璃等建材高耗能產業的巨大剛性需求,我國快速城市化過程中“碳足跡”加重現象越來越明顯。
城市對資源的需求和碳排放的強度遠遠超出其所能承載的界限,使得資源環境問題成為我國城市化的瓶頸。太原市市長張兵生說:“長期頭頂黑帽、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極限迫使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
中國社科院今年6月15日發布的《城市藍皮書》指出,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發展低碳經濟正成為各級部門決策者的共識。低碳城市建設是節能減排和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載體,將引領未來城市建設的新趨勢。
低碳城市建設
漸成可持續發展共識
盡管我國目前尚未出臺國家層面的低碳城市建設發展戰略,但國內學界和研究機構已形成共識。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與世界其他城市一樣,我國不少大中城市的低碳發展、減排責任意識也在萌芽,在推動低碳經濟發展和低碳技術創新與應用中,正在進行一系列有益嘗試。
河北保定市較早提出建設低碳城市。市低碳城市研究會副會長魏鳳枝說,保定市肩負著維護京津生態安全和保護白洋淀的責任,在加快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必須把發展和環境保護結合起來,擯棄傳統粗放型的生產、生活方式,著力推進以能源節約、新能源推廣應用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降低為標志的低碳發展模式。
作為我國經濟發展引擎的長三角地區,上海、無錫、揚州等不少城市開始在發展低碳經濟、建設低碳城市上逐步形成共識。上海市作為世界自然基金會確定的另一“中國低碳城市發展項目”試點城市,正在推廣節能建筑,著力提高大型建筑能效。揚州市近年來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當地也把發展低碳經濟作為打造“精致揚州”的重要措施。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