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發展循環經濟,推廣低碳技術,積極應對氣候變化。”這意味著,在“十二五”期間,低碳技術將成為政府的支持重點,而在潛力巨大的低碳市場中,擁有創新突破的低碳技術將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分析人士表示,相比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低碳技術的內涵更為廣泛,在目前可再生能源發電整體成本偏高的情況下,鼓勵低碳技術創新以及推廣的必要性顯而易見,節能產品板塊以及合同能源管理板塊上市公司有望持續受益。
兩個目標待實現
“十二五”規劃在“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部分明確提出了兩個目標,一是“推進大宗工業固體廢物和建筑、道路廢棄物以及農林廢物資源化利用,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72%”;一是“資源產出率提高15%”。
分析人士表示,這兩個目標的提出,相當于為提高資源利用率提出了具體的考核指標。而目標的實現必須依靠各種節能減排技術以及資源循環利用技術的貢獻,其中,提高資源產出效率的技術將備受重視。這不僅體現在傳統技術工藝的不斷升級和改進上,更體現在技術含量更好的技術路線的發展創新。
具體而言,將進一步促進加快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發展,加強礦產資源綜合利用,鼓勵產業廢物循環利用,完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和垃圾分類回收制度,推進資源再生利用產業化技術,推廣循環經濟典型模式;加快完善再制造舊件回收體系,推進再制造產業發展。
分析人士表示,相比較清潔能源發電技術,低碳技術的應用范圍更廣泛,發展空間也更大,清潔能源發電技術解決的是能源“增量”問題,而低碳技術涉及在經濟發展中更為廣泛的產業,在實現能源“存量”的節約化利用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鼓勵低碳技術的創新和推廣,直接關系到我國到2020年的二氧化碳減排目標能否實現。
中投顧問環保行業研究員侯宇軒指出,在減排板塊,工業行業將是低碳建設的重點突破口,若鋼鐵、水泥、有色金屬等行業的能源消耗能夠得到有效的控制,低碳建設必然向前邁進一大步。
政策支撐先行
對低碳產業以及低碳技術的政策支持一直是業界關注的焦點。原因是低碳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諸多市場失靈的領域,需要政府發揮應有的作用,積極干預。
國家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傅志華曾提出,目前正在推進的節能減排面臨技術研發投入成本高、投資風險大、產品市場推廣存在障礙等問題。
“十二五”規劃提出,將以提高資源產出效率為目標,加強規劃指導、財稅金融等政策支持,完善法律法規,實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推進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循環經濟發展。
工信部副部長蘇波也在日前召開的全國工業節能與綜合利用工作會議上表示,“十二五”期間工信部將積極推進技術、裝備、產品、服務發展,培育節能環保和低碳技術市場,增強國內企業競爭力。
中投顧問研究總監張硯霖指出,盡管目前低碳投資的概念較熱,但是市場凝聚力仍然不足,特別體現在產業集中度上。利用地方特色與優勢,建立集群化的產業,創建低碳園區將是市場建設的重要舉措。
此外,“十二五”規劃還鼓勵消費者購買使用節能節水產品、節能環保型汽車和節能省地型住宅,減少使用一次性用品。這意味著,節能家電、節能汽車、節能電機等相關上市公司有望受益,例如佛山照明、格力電器等,以及合同能源管理領域的泰豪科技、雙良節能等。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