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數年的大旱,讓我們直面了水資源的匱乏,也認識到了水資源的寶貴。借助大眾對南水北調工程的關注,海水淡化,也再次成為行業內外關注的熱點。
據《中國化工報》2011年4月報道,截至2009年底,全球共有1.4萬個淡化工廠,日產淡水近6000萬噸。全球共有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利用淡化技術。預計到2015年,全球海水淡化市場有700億~950億美元的規模。未來20年,國際海水淡化市場增長最快的前7個地區和國家分別是中東地區、美國、澳大利亞、阿爾及利亞、西班牙、印度和中國。
海水淡化近兩年在中國發展迅猛,業內分析幕后推手有三個:一是水資源短缺,加快向海洋要水的進程;二是沿海重化工項目對工業淡水的巨大需求;三是城市自來水價格節節上漲,水價與海水淡化成本即將并“價”齊驅。
國家環境膜分離工程技術中心發布的《中國海水淡化發展研究分析報告》披露:截至2010年10月,中國已建成海水淡化裝置65套,淡化海水能力接近61.26萬立方米,比上一年增長52%。根據國家發展規劃,2015年我國海水淡化產能要達到日產200萬噸。據此估算,從2010~2015年,我國每年需形成海水淡化產能為日產30萬噸。國際行業研究組織普遍認為,中國是全球最具發展潛力的海水淡化業務市場,國內對于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海水淡化技術和裝備,需求十分迫切。
中國脫鹽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郭有智認為:目前,海水淡化是資源性缺水、城市化進程加快、環境污染及自然災害等引起的缺水和水安全問題的最好解決辦法。
南水北調,并沒有在水量上增加,只是把鄰居的水,子孫后代的水借用或者提前支用了。海水淡化是創造新水,由于海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源源不斷的,因此淡化海水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水資源問題。國際上有一種算法——在沿海城市或者近海城市中,當調水距離超過400公里的話,就不劃算了,不如海水淡化成本低。
一些專家曾為媒體算過賬,作為飲用水主要是一些海島地區,如浙江等一些以海島水為主要飲水源的海島地區,水資源匱乏,從陸地運輸淡化水的成本往往在15元人民幣以上,而海水淡化成本大體在6-7元,海水淡化水具有明顯的價格優勢。
隨著海水淡化技術日趨成熟,淡化規模不斷擴大,海水淡化的成本也在不斷降低。
中國人民大學鄭瑜的海水淡化專題調查文章顯示,經過40多年的發展,海水淡化已在我國多個城市得到支持和應用,如天津、青島、煙臺、大連、廣州等。我國海水淡化在反滲透法、蒸餾法(熱法)等主流關鍵技術方面均取得重大突破。完海水淡化主體設備造價較十年前下降了近一半,噸水成本已經降到5元左右。
雖然如此,前不久,《新京報》還是爆出了一篇文章《天津淡化海水成本高昂掛賬供應:每噸虧3塊5》,再次直擊我國海水淡化的難忍之痛。
以在此相對前行的天津的實踐來看,成本、技術、政策等一系列原因,仍是海水淡化產業的瓶頸。高從堦指出:現在我國海水淡化的“關鍵技術設備、項目、材料等都需要進一步提高”。
從緩解中國水資源危機,發展海水利用事業的角度,海水淡化仍是我國政府當前和今后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可以預見,隨著我國海水利用技術水平的不斷進步、產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監督管理體系的不斷完善,海水利用產業必將迎來一個快速發展的新階段,必將為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