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東京10月16日電(記者藍建中)日本東京大學一個研究小組在最新一期英國在線期刊《自然·通訊》上發表論文說,地球大氣中的氧氣大量形成于約23億年前,那時冰河期結束,地球逐漸變暖,光合成生物大量繁殖,最終形成含氧的大氣。
東京大學講師關根康人率領的研究小組,2008年調查了加拿大安大略省距今約22億年至24.5億年前的海底地層,調查其中鋨元素的濃度。
鉑族元素鋨存在于陸地的巖石中,當大氣中氧氣濃度高的時候,鋨會轉變為離子,從而易溶于水,再被河流帶到海洋,沉積在海底的地層中。
調查結果顯示,約23億年前的大規模冰河期地層和此后的溫暖期地層交界處,鋨的濃度急劇上升。研究人員認為,這是由于冰河期后,地球變暖,冰塊融化,地表的營養成分被帶到海中,在海中進行光合作用的特殊細菌得以大量繁殖,從而使氧氣爆發性增加。
研究小組還發現,光合作用導致氧氣增加并非只有一次,約22億年前,另一個冰河期結束的時候,又出現了氧氣的爆發性增加。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