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激起千層浪。
11月上旬,美國商務部正式發起針對中國輸美太陽能電池產品的“反傾銷反補貼”調查。此事一出,中國光伏業就積極作為,共同應對這場所謂的“滅頂之災”。
但不可否認,曾經風光無限的光伏產業如今已身陷泥淖。
一方面,中國光伏企業“一窩蜂”的發展方式為行業發展埋下了隱患;另一方面,受歐洲債務危機影響全球光伏市場需求快速萎縮,而此次美國啟動的“雙反”調查更是雪上加霜。
內憂外患下,國內光伏產業一片蕭條。據統計,國內70家太陽能發電板塊上市公司2011年三季報銷售毛利率均值為23.41%,較今年中報時的23.67%環比下滑0.26%,較去年三季報時的23.64%同比下滑0.23%。
當然,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中國光伏產業必須要經歷深度洗牌和行業整合才能走出這場危機,這就意味著要集中資源。”一位不愿具名的安邦咨詢研究員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說。他表示,就單個企業而言,“雙反”調查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需要聯合其他企業同舟共濟,一同應對;對政府來說,最好的救市方法是組織光伏企業集體應訴,給予法律上的指導。
“不應訴意味著沒機會,如果積極應對,還是有機會贏的。”該研究員說。
該研究員分析認為,提起申訴的7家企業總規模不到1000人,這些企業主要集中在太陽能電池和組件領域,而反對“雙反”聯盟的人數則已經超過了1萬人,占了美國光伏行業從業人口的1/10。此外,在中美太陽能貿易中,美國是處于凈順差狀態。據美國太陽能協會的統計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美國的凈順差達到2億美元。
事實上,不論“雙反”申訴最終能否獲勝,中國光伏行業將不可避免地進入一輪“洗牌期”。大浪淘沙之后,中國光伏產業能否重現輝煌?
“答案是肯定的。”該研究員分析表示,從國內方面來看,光伏是未來產業,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能源問題只會越來越突出,而包括光伏、風電在內的可再生能源正是突破能源瓶頸的希望所在。
從國際市場來看,目前光伏行業所面臨的冬天,歸根結底其實拜歐債危機所賜。但也應當看到,德國“廢核”的決議勢必意味著,未來德國能源供給將更加依靠南部的光電以及北部的海上發電,光伏產業的未來還是光明的。
“要熬過這段最寒冷的冬天,生存下來是第一要務。”該研究員說。中國光伏的劣勢是技術,中國光伏企業可趁著銷售的低谷加大研發,爭取在技術上取得突破。目前,中美光伏企業從技術的階梯來看,美國領先中國一級,這讓中國在雙邊貿易中非常被動。此外,還需要改變“把污染留在國內,清潔能源送到國外”的尷尬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美國不惜冒著被制裁的危險,也要發起對中國光伏的“雙反”調查。這是否意味著美國高調“重返亞洲”,壓制中國會盯緊新能源產業呢?
安邦咨詢研究員分析認為,新能源產業肯定是美國重返亞洲重點盯緊的領域之一,這是從戰略高度來分析的。但中國有自己的優勢,相比于美國和歐洲的光伏廠商而言,中國的企業能夠給出更低的價格,這在光伏行業的競爭中是非常大的優勢,也是歐美企業在競爭中不敵中國企業的主要原因,當然也就成為美國壓制中國新能源產業的借口。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