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召開的全國環保工作會上,環保部部長周生賢公布了我國監測PM2.5的時間表:在2016年1月1日前,全國所有地區都將開展PM2.5監測;京津冀、珠三角、長三角,以及各省會城市的監測,則在2012年就啟動。
這份年終出爐的時間表被很多媒體稱為“民意贏得空氣保衛戰”的象征。
有專家評價說,從民間呼聲到國家發力,PM2.5案例折射的是,嚴峻的污染形勢誰也躲不開,解決環境問題既需要每個人援手,但更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責任。
就在監測時間表發布的前一天,第七次全國環保大會在北京召開。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主旨報告中指出,基本的環境質量是一種公共產品,是政府必須確保的公共服務。
業界人士注意到,把基本環境質量稱為政府需確保的公共服務,這樣的提法尚屬首次,其內在含義是,除了發展經濟外,政府也要負責提供藍天清水凈土。
中國環境規劃院副院長王金南認為,作為“清水藍天凈土”的提供者,政府的職責包括要制定符合老百姓訴求的環境公共物品的質量標準、發布環境質量的真實狀態、加大公共財政用于環境保護的投入規模、建立公眾環境權益維護和保障機制等。
從全年來看,我國的環境問題遠不止PM2.5這一個,闖入公眾視線的還包括渤海溢油事件、曲靖鉻渣污染,以及在江蘇、浙江等經濟發達地區發生的多起血鉛事件等。在專家看來,當前我國正進入污染事件高發期,其中有一個因素不容忽視,就是地方政府過分關注短期經濟效益,而對良好生態環境的價值缺乏應有的認識。
“我經常說,開寶馬喝污水是對現代化的諷刺。”周生賢強調,發展的目的是為人民謀福祉,環境問題已成為重大民生問題,我們決不能為了發展而寬容污染。
大部分城市PM2.5超過世衛標準
秋天原本是北京最好的季節,但今年秋天,北京卻被接二連三的灰霾天氣所籠罩。
灰霾天氣甚至影響了首都機場的航班正常起降,可令人不解的是,北京市環保局的空氣質量監測數據還不是那么糟糕。于是,一場場關于PM2.5監測數據的爭論在民間持續開展,PM2.5這個專有名詞逐漸被公眾所熟知。人們開始了解:PM2.5是指直徑小于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能負載大量有害物質穿過鼻腔中的鼻纖毛,直接進入肺部。目前已經有科學數據證明,PM2.5與肺癌、哮喘等疾病密切相關。
PM2.5、PM10等細顆粒物是灰霾現象的元兇,它們多來自汽車尾氣,以及火電廠和水泥廠排放的污染物。在北京,一半的PM2.5來自于汽車尾氣。
隨之浮出水面的事實是,我國空氣環境的監測指標中,并沒有包括PM2.5。這也是監測數據和老百姓感受對不上的根源所在。
而在專家那里,PM2.5的問題早已經是老生常談。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吉明曾作為首席專家參與了中國環境宏觀戰略研究,這項歷時3年、于2010年完成的研究成果被認為是當下環境保護的指南性文本。
在不久前的一個論壇上,郝吉明告訴記者,在《中國環境宏觀戰略研究》報告中,專家們已經指出,我國是全球PM污染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大部分城市的PM2.5濃度超過與世界衛生組織環境空氣質量指導值。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