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日照受降雨和濕度影響,能安裝太陽能板的地方也不夠,風力和海浪也不大。但也正因為新加坡夠小,研究人員和決策者可以更緊密合作,只要能好好發展,這個領域將會帶來很高的回報率。
受訪學者認為,新加坡自己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潛力雖然有限,但卻能成為研發可再生能源的測試中心。
南洋理工大學能源研究所執行董事蘇博德(SubodhGautamMhaisalkar)教授指出,新加坡本身的環境條件并不太適合仰賴可再生能源,除了有限的人力資源以外,也有天然缺陷。
例如,本地日照受降雨和濕度影響,再加上超過90%的人口住在高層建筑,要安裝太陽能板,就要到屋頂以外的地方找空間,如小島和蓄水池水面,此外風力和海浪也不夠大。
但也正因為它小,研究人員和決策者可以更緊密合作,比如,建屋局承諾投入3100萬元,在30個組屋鄰里試驗裝置太陽能板。經濟發展局和國立研究基金在資金上大力支持也是關鍵。
至于風力和海浪發電,蘇博德認為應該進一步探討它們的潛力,希望新加坡能為東亞地區提供科技示范。
他說,過去十年新加坡主要把納米技術重心放在催化劑和微電子制造方面,接下來的十年,要投入到發電、能量轉換、收集和儲存。
對于未來展望,他認為下一個十年,液化天然氣將成為主要的電力來源,大規模的太陽能板勢必普及,生物燃料扮演一小部分角色,海岸風力和海洋發電系統將達到后期測驗階段。
新加坡國立大學能源研究學院能源安全主任佩瑪尼(HoomanPeimani)博士也認為,盡管本地置放太陽能板的空間有限,但卻能成為技術輸出國,海浪和風力發電也是一樣。
經濟發展局在宣傳資料中說,新加坡的日照要比擁有先進太陽能技術的德國和日本高出50%,再加上半導體產業的成熟,一旦今后太陽能發電成本跟傳統發電成本距離拉近后,本地太陽能產業鏈將占優勢,加上單是本區域就有大約10億人住在電網無法達到的地區,所以這將是很大的市場。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