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山區縣怎么把村莊搞干凈?近日,筆者走訪發現,經過兩年的城鄉環境衛生整治行動,肇慶高要市在廣東省山區縣率先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城鄉垃圾處理網絡系統”,通過建立長效管理機制,改變農民的不良衛生習慣,從根本上治理衛生環境的頑疾。
在金渡鎮耕沙村,整條村的道路幾乎看不到一片垃圾,一河兩岸風景相映成趣。村民老謝說,“村里的垃圾都是鎮里統一回收處理,每天都有專人負責保潔打掃,還有專人負責上門回收”。
為了推進城鄉環境整治,高要市逐步把城市環衛管理方式向村鎮延伸,通過制定村鎮生活垃圾管理規定、考核辦法和村規民約,引導群眾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此外,根據“定點收集、轉運方便、集中處理”的原則,高要在各村莊合適的位置建設垃圾池(屋),由鎮或行政村統一清運到垃圾場集中填埋或無害化處理。
南岸街道為全面推進城鄉環境衛生整治,2011年投入經費共160多萬元,新建了一批垃圾池(屋),同時設置了大量垃圾桶,落實專責人員進行垃圾打掃和清運。馬安舊村只有三四十戶村民,但自從建立了垃圾收集處理系統以來,以往垃圾遍地、污水橫流和蒼蠅飛舞的景象不見了。
在一些經濟欠發達的山區鎮,筆者也看到“無窮創意”。比如,樂城、水南等鎮環衛部門把舊油桶當作垃圾桶使用,實現了廢物的二次利用,同時也節約了成本。
據高要市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去年該市財政共安排衛生整治專項資金700多萬元,加上鎮、村和社會各界的投入,全市用于城鄉環境衛生整治的資金近2000萬元。
去年下半年,高要建立了專門獎懲機制,對各鎮(街道)實行月扶持和年終獎勵,凡一年累計兩次月考核排名末位、且未達到月達標分值的,取消鎮(街道)該項工作的月度獎勵和年終獎勵,同時該單位及其主要領導不能參與年度評優評先。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全市已基本清除垃圾黑點和衛生死角,一些鎮陳積了十幾年的垃圾得到了清理,環境面貌煥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