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商務部公布對中國光伏產品反補貼調查的初步裁定結果,決定向從中國進口的晶體硅光伏電池及組件征收2.9%至4.73%的反補貼稅。此次公布的反補貼稅率雖低,但業內人士警告,最終裁定結果還包括反傾銷稅,兩項稅率綜合起來可能達到30%,這意味著,我市光伏產業在歷經去年的磨難之后,再遇“陰霾”。
據悉,去年10月底,美國7家太陽能電池及組件制造商,聯合美國商務部和國際貿易委員會,正式向聯邦政府提起一項針對中國晶體硅光伏電池和組件出口產品的反傾銷調查請求。該請求認為,中國太陽能產品受到政府補貼,得以靠低價出口至美國市場,形成對美國同行業企業的不正當競爭,造成美國太陽能企業的倒閉和減產。相關文件顯示,包括尚德太陽能、英利綠色能源等在紐交所上市的中國企業,悉數為反傾銷目標;尚品、天威、東營光伏等小公司同樣被點名;正泰太陽能、萬向太陽能及杉杉公司等也被提及。隨后,正泰太陽能與浙江舒奇蒙、寧波日地太陽能等10家浙江光伏企業,在第一時間聯手發起抗辯。
前日,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接受記者采訪時稱:“這件事對我們有影響,但影響不大,全球化的產業布局,讓我們可以有效地進行規避。”溫州競日光伏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鄭策也表示,美國商務部的初步裁定目前來看影響不大,但一旦歐洲市場也效仿美國做法,后果就比較嚴重。
去年以來,溫州光伏企業歷經磨難,局部金融風波令不少光伏企業出現資金鏈斷裂,再加上歐債危機后歐洲各國紛紛下調光伏補貼額度,令歐洲這一溫州光伏產品的主要出口市場大幅“萎縮”,煎熬度日的光伏企業受傷至深。據中國信保溫州辦事處的初步統計,僅去年下半年,該辦事處處理的溫州光伏行業可損理賠案件的總金額就高達1761萬元,報損率超過11%,大大高于其他行業。
“最終關稅需要等今年年底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完成調查后才能確定。一旦反補貼稅開征,加上反傾銷稅兩項稅率達到30%,意味著即便最有競爭力的光伏企業也有可能喪失價格優勢,令我市光伏企業雪上加霜。”業內人士分析道。不過,目前我市已有光伏企業轉而開拓其他地區市場,如東南亞等,希望能規避風險,獲得穩健收益。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