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盡管市場前景巨大,但仍有投資者持謹慎態度。
在同創偉業董事總經理王維看來,土壤修復的大方向肯定沒有問題,但由于困擾行業的一些重大問題仍舊待解,因此掏出真金白銀仍存在風險。
“根子上的因素是,中國環境治理的首要任務是控制增量,然后再處理存量。在未來幾年中國環保投入還不足以將增量和存量完全覆蓋的情況下,作為存量治理的土壤修復行業,發展速度肯定不及增量治理的其他行業。”
王維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目前他接觸過的土壤修復案例,項目和資金大多依賴政府,缺乏明晰的盈利模式,與火電脫硫脫硝有電價補貼、污水處理有污水處理費不同,由于沒有一套成熟的收費機制,土壤修復行業缺乏明確的投資回報預期,這讓很多投資者望而卻步。
出于歷史原因,我國土壤污染主體大多是各類國有工廠,經過多輪的改制重組,很多工廠產權歸屬關系已經滅失,即便產權明晰的,也很難有能力再去支付高額的土壤修復費用。因此,“誰污染,誰治理”這一環保行業的通行準則,在土壤修復行業根本行不通。
目前少數比較成熟的商業化項目,主要依托于房地產,由房地產開發商埋單。除此之外,絕大多數土壤修復項目主要依靠財政撥款或者銀行貸款的方式進行。但今后面對大量的類似項目,完全依靠政府支付顯然并不現實。
除資金問題外,困擾土壤修復行業的另一個問題是缺乏相關政策法規和技術標準。雖然部分城市已經出臺了一些地方性規范,但對于全行業而言,尚未有統一的技術導則和行業標準。什么樣的土壤應該修復,修復成什么樣子是合格的?什么樣的企業有土壤修復的資質,誰來驗收?這些問題都亟待規范。
環保部科技標準司司長趙英民日前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環保部很重視這一問題,目前科技標準司正在牽頭制定土壤修復的質量、工程技術和驗收方面的相關標準。
“土壤修復看似是環保的細分行業,但由于涉及重金屬和有機污染物的污染,實際涉及的學科很多,由于缺少標準,我們很難看清土壤修復的真實成本,也很難判斷這個行業的利潤率。”王維說。
他看空土壤修復的另一原因是,在技術上土壤修復更多是土建工程的延伸,缺乏專業含量。
“我們看過的一些公司,處理工藝過于簡單粗放,土壤運輸費占到修復成本的大頭。據測算,百公里半徑內土壤運輸費每噸在100元內,而很多項目每噸修復報價才200-300元,因此盈利能力有限。”
世行發布的《中國土壤修復與開發研究報告》顯示,中國目前應用比較成熟的修復技術是以挖掘后異位處理處置為主,包括填埋和水泥窯共處置技術等,多種原位修復技術尚處于研究開發階段。
高勝達告訴記者,我國主要采取焚燒和阻隔等方式處理受污染土地,原因是開發商要求在短時間內解決污染問題,客戶需求導致技術含量較低的處理方式成為主流。除此之外,與其他環保行業一樣,目前土壤修復需要的相關設備和藥劑,很多仍舊依靠進口。
“總體來說,作為一個小行業,土壤修復未來幾年有幾十億甚至幾百億的規模是不成問題的,但要想跟美國一樣,成為與水和大氣治理一樣的大行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王維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