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是我國現代化過程中的必經之路。選擇何種城市化模式至關重要,資源環境效應無疑是選擇城市化模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我國城市化規模龐大而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對較低。目前我國城鎮人口達到6.99億人,到城市化基本實現時,全部城鎮人口將達到10億人。雖然我國國土遼闊,但適宜居住的地區面積小,宜居度較高的地區只占國土面積的20%左右。粗放式地推進城市化不僅會影響中國的可持續發展,而且會對世界資源市場和更大區域的生態環境產生影響。
我國很多城市在綠色城市化道路方面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如國內已有近百座城市先后提出建設生態城市的規劃,5省8市的低碳地區試點陸續推開。但這只是局部性、探索性的,很多城市并沒有實現綠色城市化,其發展對資源環境的影響依然較為嚴重。
一方面,城市化中資源消耗嚴重。1980年至2005年間,城鎮建設用地空間擴張了5.78倍,這意味著中國經濟每增長1%,就占用農地兩萬公頃左右。目前,中國消耗的鋼鐵、水泥占世界比重的50%,消耗的能源占世界比重的20%,但是國內生產總值只占世界10%左右,其中城市能源消耗總量占全部能源消耗的75%左右。
另一方面,城市化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和生態問題。目前中國約有1/5的城市大氣污染嚴重。全國城市年產生活垃圾1.5億噸,每年以8%~10%速度增長;垃圾處理率為50%,只有10%達到無害化處理標準;城鎮土壤中出現了嚴重的重金屬污染。農村尤其是城鎮周邊農村地區環境質量和生態安全不容樂觀。由于城市化迅速推進,靠近城市的農田、森林、湖泊等生態系統逐漸被破壞甚至消失,生態系統功能大幅度削弱。
目前我國城市化仍處于大規模建設階段,土地資源大量消耗、環境問題頻頻出現有其客觀必然性,但也有一些帶有中國特色和趕超特色的因素。
一是以制造業為城市化主要動力。我國城市服務業發展不足,城市經濟中工業主導特征明顯,尤其是近期重化工業帶動特征明顯,給資源環境帶來了沉重壓力。目前全國城鎮重工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已由2000年的60%上升到70%以上,加重了水、能源和資源的消耗。
二是城市財政嚴重依賴土地出讓收入。許多城市政府土地出讓收入占全部收入的1/3,一些特大城市比重甚至達到1/2。受特殊土地利用制度影響,現行土地收益分配機制不利于抑制地方政府主導下城市化發展對用地擴張的沖動。
三是城市居民公用事業價格補貼依然明顯。“以鄉補城”的現象沒有完全消失,農村居民電價仍然高于城市居民。部分城市中公共交通也存在補貼現象,這加大了城市生活對能源和資源的消耗,價格的調控作用被扭曲。
在中國,要走綠色城市化道路,筆者建議如下:
確立綠色城市化模式。把城市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和資源環境的消耗納入城市化戰略制定之中,把相關指標納入城市發展考核體系,按照生態城市的理念和要求推進城市產業發展、空間布局、生態保護、資源利用和設施建設等。推動低碳生態技術的集成應用,將低碳產業、低碳城市和低碳生活方式有機結合;逐步提高綠色建筑比重,推廣綠色建筑的標準規范,建立建筑能耗測評與綠色建筑標識制度;發展綠色交通,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優化步行和自行車道路系統;加快對既有老舊建筑的節能改造,推廣計量化供熱供氣;加強城市水資源循環利用和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增加森林和綠地空間,保護和建設濕地,提高碳匯能力。
優化城鎮經濟結構。調整優化能源消費結構,探索煤炭高效清潔轉化的新途徑,適當開發利用新型清潔能源。加快推進城鎮傳統產業的綠色化改造,大力推進城鎮傳統產業的升級換代進程,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產能。加快城市服務業的發展,把城市管理和服務業發展有機統籌起來,放松服務業管制,為服務業發展提供充足的空間和良好的區位。
提高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管理能力。創新投資方式,加大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提高城鎮基礎設施建設能力。加強城鄉結合部、城市邊緣區以及中小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保證環境基礎設施規模增加速度快于新增建設用地增長。將提高基礎設施運營水平與提高處理能力并重。繼續提高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大力提升中小城鎮污水處理水平,保證污水管網與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同步。建立確保環境基礎設施運行的制度,通過合理收費、多種運營方式,加強對環境基礎設施運營的監管。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